从2000年开始,南京艺术学院在美术、设计、音乐三个二级学院中试行彻底学分制管理,并于2002年3月开学在全院开始推行。他们根据专业艺术专业教学自身的特点,发挥学分制机动、灵活和尊重个性的优势,着眼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的教学管理方式,实质上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根本性转变。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探索,去年3月开学,南京艺术学院在全院推行了学生自主选课的完全学分制度。由学校规定课程到学生自主选课,看似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实质上是一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根本变化。学生由按学校规定的课程表被动地上课,变为按自己的理想与兴趣自己选择,他们为自己获得的自由和权利兴奋不已,而教师被真正地推向了“市场”去接受检验。
据了解,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应运而生的。学分制管理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是借用西方的学年兼学分制;50年代至70年代全面移植了前苏联的学年制;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推行学分制,但基本上都是学年学分制,而不是彻底的学分制。1995年,文化部教育司召开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学分制研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高等艺术院校试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把学分制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对于学分制实施的背景,南京艺术学院的院长冯健亲有自己的深刻认识。他说,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强调专业对口,以专业决定课程开设,专业越分越细,艺术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如绘画中分国画、油画、版画、壁画,国画还要分人物、山水、花鸟、写意、工笔,设计艺术也要分装潢、染织、服装、环境艺术、工业设计、陶瓷、装饰艺术、漆艺等等,专业越分越细导致知识越学越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此外,信息时代,学科间广泛交流、融合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了创新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高等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要做一些根本性的改革。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客观上是一种严进宽出的模式,目前正在向大众化迈进,规模扩大之后如何管理才能保证质量,就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和多种体制办学,必然要求改变以“教方”为中心为“学方”为中心,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才能够真正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目标。他认为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机制和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那么这种完全学分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实施体系呢?
翻开南京艺术学院的关于学分制的材料汇编,觉得这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和细致实施的工作。但核心的工作是设计好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题设计、考核方法以及电脑的网络管理,另外还有弹性学制。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本着“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的理念,学校制定出了课程结构菜单,这一结构使课程选修的比例超过了60%。不预先设定专业,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选课逐渐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在结构上,学校将课程分为几种类型,首先是共同课,包括“两课”、文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全部列为必修课,在课时与教学要求上按照国家规定的开设,只是在排课上做一些调整,由原来的集中在三四个学期上完延长到七八个学期上完。其次是专业课,这其中除了部分专业基础课为必修以外,其余都是选修课,根据课程结构的需要又分限选课和任选课。学校将某些专业课按共通性及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将素描、色彩、乐理、视唱等分为1、2、3,以供不同的专业课作为先修的条件,如油画风景课必须取得素描1及色彩2的学分后才能够选修;声乐1则要取得视唱2的学分后才能选修等,以保证专业选修过程中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要求。第三是综合课,是促使学生拓展视野,打造底蕴的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技术、教育研究、管理策划、学术动态、交叉学科、艺术欣赏等,这类课占总课时的1/8和总学分的1/4。
制订课程的标准,以作为授课与考核的目标依据。学校制订出课程标准,也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教师按标准、学分及课时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课题及授课方案,标明选用的教材及参考书目。学生将根据公示的教师教学课题选课。在学生选课时,每一课题都会列出教师简介以供学生了解。考核也依据标准,以避免授课的随意性。
为了使学分制能够顺利推行,学校还制定了系统、具体的管理办法,大到各类规章制度,小到教学教务管理中的各种手续及表格。如学分制管理条例、选课细则、考试管理规定、免修规定与重修规定及各种表格及工作安排等。还明确规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为8年,这其中学生可以暂时中断学业。这种精细管理保证了学分制全面顺利地推行。如在学生选课环节上,每学期在学生选课之前都先安排一次预选,对那些选课人数少的和选课人过多的课进行调整,如人数多的可以分班上课,人数少达不到开设要求的进行调整,人数太多的就要退选留待下学期再选。
冯院长介绍,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还只是刚刚开始,随着学分制的推行,一些问题和工作仍然有待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