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眼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记者在市场活跃的浙江省调查时发现: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难”,除了毕业生人数增多、受非典疫情影响等客观因素外,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各种“错位”现象,使毕业生的就业愿望与就业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脱节。
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
2003年,浙江省毕业生达到9.3万人,比2002年增加3.5万人。曾有专家预测,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社会、家庭、大学生本人对就业的期望值会逐步下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薪、白领、大城市仍然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毕业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等要求仍然较高。据杭州市的一项调查,81.2%的杭州籍毕业生和65.3%的非杭州籍毕业生选择在杭州市区工作,约51.8%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家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其他事业单位,还有20.6%的毕业生选择到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工作。
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魏祖平副主任介绍,杭州市行政执法局今年向社会公开招聘65名执法人员,其中有35个名额面向应届毕业生。由于工作较辛苦,两天下来,报名人数竟然没有达到最低开考名额。
学校推荐毕业生时,也出现“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今年800多名毕业生,80%属于紧缺性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到学校招人的不少企业毕业生不愿意去。大约有200至300个工作岗位因为“脏、累、工资不高”,被学生抛弃。
一边放着现成的工作没人要,一边因找不到好工作而喊就业难,这一对矛盾正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200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录取率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0%,这一质的飞跃使浙江省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寻常百姓。然而一些学生及其家长仍抱着传统观念不放,白白错失就业良机。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
高等院校往往被看作人才的生产基地,招生和就业是人才生产的入口和出口。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然而记者发现一些学校出于行政业绩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某些专业大幅度扩招,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积压过剩”。
前几年,浙江信息专业的学生最抢手,而今年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却大幅减少。可前几年的IT热一直影响着校园,目前信息专业的大学生是高校中人数最多的,以后几年这些专业的大学生都将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调查显示,因盲目扩招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包括财会、涉外会计、文秘、管理等。在“2003届杭州生源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企业对文科的需求不足25%,而且基本集中在市场营销的岗位上,中文、历史、哲学等文科大系的需求少之又少。
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结构,也造成某些传统专业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伍海燕毕业于浙江树人大学化工专业。从大三开始,她就一直奔波于各个招聘会中,可时至今日,也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她说,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日益衰落,使劳动力需求发生新的变化。可是高校的专业调整因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与年龄结构等因素难以迅速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致使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
企业用人观念与实际工作需要错位
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客观事实,使用人单位在充分挑人的同时,用人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招聘会上,记者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民营、私营企业宁愿调进或聘用外地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愿接收大学毕业生。理由是:应届毕业生没有经验,录用后不能立刻为公司创造利润。在这些企业的招聘台前,“须二年以上工作经验”成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逾越的屏障。一些有名气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打出了“只招研究生”的招牌;有个别单位还明确规定只接收名校毕业生,不接收地方院校的毕业生。
浙江人才交流市场的一位负责人指出,“人才高消费”和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的思想,给原本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李荣华毕业于湖北农学院,学的是计算机科学工程专业。从去年年底开始,李荣华跑的招聘会不下20个。但是,大公司都只招收研究生或者名校生,他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而一些小公司收了简历后,就没了下文,后来才知道,像他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绝不肯掏钱培训。
据了解,毕业生就业市场价格体系尚未形成,用人单位用人成本差别小,单位对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的价格成本上没有很大的差距,是造成“人才高消费”的原因。一家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他们单位,中专毕业生与博士生之间的工资成本价格差只有314元。本科生与硕士生之间差为54元。这也间接造成专科、甚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
矫正“位差”寻找明天的饭碗
就业市场上“错位”现象的发生与存在,有其客观因素,也有观念上的因素。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魏祖平副主任说,改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关键是要在大学生择业观念、学校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作为大学生,应降低就业期望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首先是社会的选择,企业的选择。大学生应该想的是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愿望应当处于从属地位;就业目的应该是单纯的———接受挑选!
作为高等院校,应搞好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实现按需培养。教育专家指出,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高等院校要以市场需要为办学原则,学校的“产品”必须“销”得出去。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今年取得了92%的就业率。因为这个专业找准了社会需求的发展方向。
作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上,应该讲究实际、实用、实效,不能“唯文凭是举”。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贴心,有着很强的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