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充满新意。新意不仅在于把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且把教育放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中国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中国教育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才能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发挥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作用?
本报记者特邀了部分高校的十七大代表,请他们面向未来畅谈各自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优化教育结构 防止“知识失业”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
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优化教育结构。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现在最缺的高级技工,就不一定都需要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可是现在有个问题是,什么类型的院校都要升大学,有了本科申请硕士点,有了硕士点申请博士点,最后都走一条研究型大学的路子。
高校的这种发展方向不适应市场的需求。我是做经济研究的,从经济学上来讲,发展中国家有个通病,叫做“知识失业”。简单来说,承担的工作岗位不需要高学历者,他所学的部分知识就失业了。这造成了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级技工之类的就业者严重缺乏。
对大学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不是一句空话。对南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来说,最低层面是不能培养“知识失业”的毕业生,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
大学教育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大学应该进行分类培养,有的人要当科学家,有的人要从事应用型工作。但是,不论怎样,一个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全面了解各个专业的知识。毕竟,他们大学毕业后,不可能局限在自己所学的专业找工作。在大学,广泛掌握知识和学会一种学习方法要比掌握一门专业知识重要得多。
所以,大学要进行素质教育。以南京大学为例,我们建了一个匡亚明学院,每年有四五百名学生加入这个学院。他们在这里接受通识教育,两年后进入自己的专业。这是国际上研究型大学通行的教学模式。
大学改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社会实践。这不仅指的是简单的暑期实践,平时的课程也应该有实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情。去年暑假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他们从华西村到大邱庄,再到革命老区的农村。通过走访,他们对农民和农村有了比较,有了了解。我感觉这些学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他们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知识。
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看看外面的世界。从另一层面来说,这些紧张而充实的活动挤掉了学生上网聊天的时间。
教育公平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顾海良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我认为,教育公平不只是一个伦理观念,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所以教育公平也是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它与青年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但同时,教育公平又是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要有理性的态度,不能感情用事,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不能超越教育发展的现实,也不能脱离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不能脱离教育改革的大环境。
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不能因为强调教育公平而降低学校的办学质量,让所有的大学都按同一个层次来办。就整个社会来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一般的高等教育,但国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依然落在重点大学身上,不能因为所谓的教育公平而拉平人才选拔标准和降低重点学校的层次。
目前的教育公平是建立在考分公平的基础上的,但考分公平也是相对的,因为考试本身是有弊端的,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以一种有弊端的方法来选拔学生,本身是最大的不公平。譬如有的学生平时成绩都很好,一次高考考砸了就可能失去了升学机会;譬如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素质能力都很高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不适应这种学习方法;还有各地高中教育的水平不一样,这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大学要以学生为本,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这也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家长把孩子送进大学,但如果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学生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教育公平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教育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公平包括方方面面,包括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等等。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实行特殊政策、建立学生资助体系来保障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这些都是针对现实经济社会条件下存在的不公平提出的解决办法。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标。
大学要应对变化的世界带来的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川生
十七大报告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增加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是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的,我们读书的时候,还不知道网络是什么,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网络已经席卷了整个世界,尤其是我们的大学校园,给大学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带来巨大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校既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网上获取新知识,又要指导学生避免沉迷其中。大学生沉迷网络,可能是让很多高校头疼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新问题,听说有的学校明令禁止大一学生上网。我认为这是行不通的。学生不在学校上网,可以在校外的其他地方上网,这样可能更加失去控制。
网络只是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的一项新内容。大学,必须赶上世界变化的节奏。我们的教育要从体制、机制、教材、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而首要一点就是教育理念的创新。理念有一个以谁为主体的问题。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对学校来说,以学生为主体,首先体现在学校职能的转变,从管理转向服务。我们要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启发学生的自我服务。
我在国外工作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国外的高校,学生的宿舍都是自我管理。没有清洁人员为学生清理卫生,学生要自发组织打扫卫生。我认为这是对学生们责任意识和生活能力的非常好的训练。高校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实际上,年轻人的潜力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从来不敢小看这批年轻人。在这个四通八达的网络社会里,利用网络学习新知识是不可阻挡的,很多学生掌握的知识甚至比老师还要多。
在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里,学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大平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正确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与国际沟通的能力,支持他们在科学上自由探索,在社会服务上大胆实践。大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能力有全面的提高,这样可以缩短他们适应社会的时间,让他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很快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谢湘原春琳整理
学问和人生合一才是高质量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郑南宁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多处提到教育问题,不仅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还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一个大学校长,需要经常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来保证我们的教育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或者是出了多少教学名师,出了多少精品课程,不能用这样简单的数据来评价。无论哪个国度,也无论在什么样社会体制下,大学总是体现了这个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还承担着引领先进文化的使命。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质量观,对人才要求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培养大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具有创新的能力、创业的能力之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认识到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应该把学生人格的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要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来考虑怎么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使得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合格公民,这一点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有责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空间。我们创办了书院式的学生社区,建立起了一个师生可以交流互动的环境,这些学生的成绩较过去同年级学生普遍提高;我们还投入3000万元建一个“工程坊”,为全校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只要学生有兴趣,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创作,如机械加工、电子设计等,让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实际送来的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大学不仅是为国家育才,还承载着许多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大学现在更多的关注的是大学自身的一些指标,并没有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去做更多的思考。大学如果能够做到把学问和人生合一,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是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