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西北隅的一片绿草地上,伫立着一座白色八角形的六层天文台,原来这是建成于1931年5月的清华大学气象台,它是清华理学院的重要设施之一,原属地学系。气象台筹建始于民国十八年秋,气象学原为地学系下的一课,因为按照规定要有实习,为了安置测风仪和观察气象,清华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座气象台。现代著名气象学家、清华气象台首任台长黄厦千先生曾撰文解释过建设气象台的初衷,“盖因空气为地球三大境界之一,完备之地学系不可不有气象学程。空言气象而无实测以助研究,又难免流于理化无实验、工艺无实习之弊也。”
气象台也是中国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的,总高约24米,共五层,内有螺旋纲梯,最下一层建在一山包上,是当时清华园里最高的建筑。气象台的底层为天文钟室,宽约10.4米,顶层为办公室,其上设置测风仪和观察气象的设备,为气象系教学科研的场所。
抗日战争时期,气象台被日军强占作为他们豢养军马、军犬的场所,而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复校,在理学院正式成立了气象系,气象台在废墟中重建,再次成为气象系教学和实习的基地。到了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大调整的浪潮,清华气象系被并入了北大,清华园里剩下的这座气象台就废弃而不用了。后来经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清华气象台再次受损变得更加破败、荒凉,仅仅作为一个地标而伫立在那里。1997年开始,学科尚不完善的清华大学在一些有识之人的鼓动下,开始改变“无法无天”的局面,又一次组建了法学院和天文系,这才让破旧不堪的气象台经过改造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并得到了现在的新名字“清华大学天文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