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清华建筑
欣赏清华老建筑——科学馆
2011-04-19    和讯博客—小筑葭居

字体大小:

  

 

  清华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与同方部、清华学堂遥相对应,是清华校园里早期的四大建筑之一,1917年4月开工,1919年9月竣工建成,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施工为公顺记。科学馆为一栋三层楼的建筑,总建筑面积约4260平方米,该建筑采用了暗红色的砖墙,灰色的水泥瓦坡顶以及黄铜锻铸的大门,与同时期的大礼堂为清华校区的建筑定下了基本的格调。科学馆建筑的结构采用了在当时也是比较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而且选择的材料质地也十分坚固。建馆之初期,这里只是一个理科教学和实验的场所,馆内开辟有设备齐全的大小教室、安放有声光热力电全套实验设备的实验室,以及测量、生物、化学实验室,楼下还设有巨型的风机,可以使全楼的空气流畅。

  清华物理系是于1926年成立的,特别是在1929年升级为理学院以后,这座建筑很快就发展成为当时国内先进的物理、化学教学和实验的基地之一,而拥有众多英才的清华算学系也在较长的时间里曾经设在这栋楼里。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等都曾经在这里讲过学,清华物理系在1929年—1938年间共培养了71个学生,其中就有2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抗战期间,即使在天天躲避轰炸的情况下,从这里还曾走出了一大批物理学家和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如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王竹溪、钱伟长、林家翘、邓稼先、朱光亚等。

  当走过科学馆,可以见到那铁铸的门额上镌有汉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如果你看到其中的“BUILDING”拼写为“BVILDING”,可别怀疑这一个单词是不是拼错了,怎么中间的字母“U”写成了“V”了呢?原来,这是英文古体的一种拼写,在国外的大学校园中也能够看到这一种拼写的字样。“十年动乱”的时候,清华科学馆这一神圣的科学殿堂也被造反派当做了武斗的据点,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屋顶甚至都被纵火焚毁了,后经修复才基本保持了原状。1990年时,这一片包括科学馆在内的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被北京市政府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2005年9月,科学馆再一次进行了加固与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外立面已经破损的砖墙、石材饰面等处进行了局部的更换和整修,因此保持了原有建筑物的清水砖墙、灰瓦屋面、檐口造型、石材勒脚及那两盏造型古朴的壁灯等近代西洋建筑的外观。

  1952年,全国所谓的“院系调整”开始了,清华在这次调整之中大伤元气,仅仅保留下来工科院系,而包括物理系在内的理科专业都被撤销,与全体人马并入了别的学校。文革结束之后,清华又开始积极筹备恢复物理系,1978年,在工程物理系的基础之上,招收了理论物理专业的学生。为适应科学技术和学校发展的需要,1982年正式恢复成立了物理系,同时并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1999年清华理学院楼落成,物理系馆设在新的大楼内,但科学馆仍为物理系所有。现在的科学馆入口大门左右两则分别挂着“高等研究中心”和“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两块牌子,是作为杨振宁和林家翘两位教授回国工作后创建的两个科研办公基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欣赏清华老建筑——清华学堂
· 欣赏清华老建筑——图书馆
· 欣赏清华老建筑——气象台
· 欣赏清华老建筑——体育馆
· 欣赏清华老建筑——大礼堂
· 清华大学四大早期建筑——科学馆
· 清华园里“凝固的音乐”
· 百年风物 清华味道
· 清华第一批大规模建筑
· 从建筑回想清华旧时光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