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清华大学校二校门,通过100余米长的林荫道后是一片大草坪,正前方就是清华的大礼堂。这里是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大都是1911—1920年间落成的早期建筑,这一批建筑的外墙大都采用红砖砌筑,为校园中心区定下了一个明显的色调,清华的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红区”,现在已经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而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端端正正、美轮美奂的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1920年3月落成,设计者是美国的建筑师墨菲和达纳,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据传当年大礼堂在初建时,其软木地板和座椅,甚至连外部的一砖一石都是从美国化重金购买运来的。大礼堂的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面为舞台。礼堂采用了古城堡风格的大穹顶,四周各有一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四根汉白玉爱奥尼克式的石柱有6米多高,柱上纵向凹槽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花篮式的柱头以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礼堂有三扇圆拱形并雕有富丽精致浮雕的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管是那泛着铜绿色的圆顶、红色敦实的墙身,还是那入口处四根高大的汉白玉大石柱撑起的白色门廊以及那泛着金属光择的铜门,在蓝天绿草之间都给人一种不屈不挠、雄浑踏实的感觉。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就以巨徽的形式一直嵌于大礼堂舞台的正额之上。这座大礼堂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算得上是全国最好的建筑了,因此也成为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
据说,刚刚落成的清华大礼堂的音响效果比较差,当时由于缺少声学的专门人才,只能依靠学校自然科学部的教师和校内的工程师来探索解决的方案。于是,物理学系最初的声学研究工作就从此展开,而逐步拉开了近代建筑声学在我国研究与应用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