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清华塑像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序
2011-04-18    陈岱孙

字体大小:

  作者:陈岱孙(北京大学教授,已故)     来源:《梅贻琦与清华大学》,黄延复/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塑像

  今天我们在这里参加盛会,怀念我们的老校友、老教师、老校长月涵先生。梅月涵先生可以说是以一生贡献于清华教育工作的人·他1915年从美国回来,同年来清华土作,一直到抗战,去了昆明,后来又回到北京。离开北京之后,又创办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梅先生可以说是清华大学的主要创建人。清华开始是留美预备学校,到1925年才改办大学。1926年梅先生兼任教务长,两年以后去美国担任留学生监督,1931年回来任清华大学校长。是在池任校长期间,清华才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成为蒸蒸日上、路于名牌之列的犬学。我19幼 年到清华教书时,清华已有两年大学班了,还有两年的留美预备班,全校学生人数并不多,每个大学班大概不到二百人。教师也很少,学术水平不高的状况,从招生也可以看出来,其他大学每年招生名额和报名人、教之间相差很大,报名很多,录取比较少。但那时的清华,报名人并不太多,而录取比例比较大。例如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短短不到十年时间,清华就变成一所全国有名、又有学术地位的大学。这当然是与全校教师职工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但主要是在梅校长领导下,把清华建立了起来,成为今天清华大学的基础。

  那么清华是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成为一所名大学的呢?为什么说这是与老校长分不开的呢?

  一是师资和人才的引进。我刚到清华时,教员人数很少,需要引进很多教师。问题在于引进什么样的教师。当然在北伐成功、清华由外交部领导改为由当时的教育部领导之后,就开始注意延聘人才;但是最重要的是老校长来了之后,提出了大家都知道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把它明确了起来。清华在当时七、八年期间,在延聘教师方面,的确采取了这个方针。我记得那时延聘的人应约时间是有限的,聘用两年,两年之后要重新聘。如果认为不适合于教学工作,那就不再发给聘书。采用这个办法是很严的。另外,当时也看出所谓“近亲繁殖”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在全世界所有的大学中,都不这样做。本校毕业同学如果适合做教学工作,当然是欢迎他的;但延聘者并不限于本校毕业的同学,我们聘请的教员中,实际上很多是别的学校毕业的。这件事,同老校长的延聘人才的思想有着直接关系。

  第二件事就是办校的制度,是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过去常听人说,清华是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其实不大准确。清华并没有提出把教授治校作为制度来推行,这一称号是由别人叫出来的。当时北京还有人发表不同的议论。记得有一位新就任的北京某大学的校长,就提出:“我不赞成教授治校,我的口号是:校长治校,教授治学”,而清华并没有提出这个口号,但是可能会引起这种看法,因为我们有一个教授会,教授会对学校的事,是有发言权的。有发言权应该不应该呢?我觉得是应该的。学校主要的工作是教学和研究,这两方面都要靠教师去做,当然应该有发言权。这并不是对校长有不尊敬的意思,校长也是教师中的一个。所以当时清华注重听取各方面教师的意见。当然在最高决策机构里,最重要的是评议会。评议会在老清华时就有,我做学生的时候就有,那是学美国的,管的是教学有关的事。后来在二十年代末没有校长的时期,校长职务由校务委员会执行,评议会的工作加重了,管的事多一些,变成学校中一个重要机构。评议会的成员,虽然大部分是由教授会选举的,但是有一部分人是当然委员:校长、教务长、各学院院长、秘书长。同时,与之相配合的,设有许多各种名式的委员会,它们的成员,很多是由校长派的,或者是由评议会选举的。通过这些委员会,把许多工作分开,由这些人去办,去筹划,去决定。这里边也有教师参加,也有一部分是有职工参加的。当然这种办法也有缺点,但是经过十几年经验,这个制度在清华确定下来,成为一个集体领导的民主的制度。这个制度后来也带给西南联合大学去了,不完全一样,但大致相像。这也是与老校长有关系的,因为在联大,实际管事的是老校长。我觉得这两件事——当然并非完全靠这两件事——的确对于清华从有名无实变成有名有实的大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的老校长梅月涵先生,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所以我觉得今天怀念老校长,应该说他是清华大学的主要创始人。

编者按:

    本文是陈岱孙、先生1989年在梅贻琦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兹经陈先生同意,略作调整,作为本书的代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梅贻琦入主:开启清华黄金时代
· 梅贻琦:奠定清华校格的教育思想家
· 生斯长斯 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 梅贻琦:大学一解
· 怀念先父梅贻琦校长
· 梅贻琦小传
·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大师之道与大学之道——与黄延复谈梅贻琦
· “所谓大学者”梅贻琦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