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是被人们普遍看好的一块净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年来,让人切齿痛恨的“腐败”也开始在这块纯净的领地上悄然滋生。针对学术界存在的抄袭剽窃、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等不良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近日向全国研究生发出“学术自律”倡议:遵守学术道德,反对学术腐败,提倡敬业精神。
此前,华东师大研究生会公布了由132名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赞成“天下文章一大抄,只在会抄不会抄”的学生超过了三成,且对“抄袭”采取了认可的态度。这一结果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学术道德伦理标准不高、学术规范观念不强,已经开始阻碍科研队伍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华东师大举行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论坛”,邀请专家、学者、管理者和学生共同“会诊”学术腐败。
与会者归纳的常见症状
症状一:不劳而获,剽窃他人科研成果。将与他人合作的科研成果或自己并未参与研究的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更有甚者,直接利用手中的职权,将学生的科研成果收入自己囊中。这是近年来“学术腐败”的最突出表现。
症状二:用卑劣手段获取“荣誉”。此种“症状”表现是不遵守学术规范,将同一成果改头换面后反复发表,或者一稿多投;撰写论文引用他人的成果不注明出处,还有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成果数量而不求质量,热衷“旁门左道”,炒作标榜自己。
症状三:“权钱交易”开始渗入学术领域。在一些地方的学校内,只要你给钱、给职位,就有人为你当“枪手”,写论文、写专著;在校外,只要你有权或有钱,能给学校办事,学校就可以“给”你学历、学位乃至“博导”、“教授”的头衔。
另外,学术腐败的毒菌也相当程度地侵入了出版机构、学术机构、学术评估系统。
师生们提出的医治良方
良方一:利用法制保护知识产权。针对剽窃、抄袭他人成果,或将合作成果据为己有,或将他人成果署上自己名字的情况,可以通过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学术部门应当支持和鼓励作者为捍卫自己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而采取法律行为。
良方二:规范学术研究行为。针对各种粗制滥造、不求质量等学术“泡沫”,主要是通过学术规范约束。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确定后,对出现的不正常的学风问题就不能姑息迁就,要通过职称评定、博导评审、优秀成果评选、学术骨干的选拔等杠杆,扶正压邪,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同时,对存在的学风问题采取“一票否决”。
良方三:大力提倡“以德治学”。有些学术研究行为,如急功近利、不求质量、炒作标榜等行为不可能都有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性规章来约束,这就需要有一个能约束的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形成“以德治学”的氛围,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认为,在社会各界呼吁学术规范的今天,华东师大的研究生发表了关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宣言,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追求,而且也体现了研究生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我们应当把学术道德和规范放入中国社会空前发展这样一个现实的大环境中来认识。建立一个规范的机制是为了防微杜渐,为国家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而不是要阻止和抑制大家积极创新。学校也应在制度上探索更加以人为本的科学评估体系,从晋升、收入、奖励等各个环节保证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真正让他们安心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