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连通器原理,在输液瓶的茂菲式滴管中放入一个小球,就可以在液体将尽时避免回血发生,同时也能节省药液。今天下午,北京五中高一(1)班的王帆和王天雄在阶梯教室向同学和老师介绍完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后,立即引出一片高举的手臂。“如果你的输液长胶管中没有气体,堵在胶管口上的小球会不会浮不起来?”“如果患者输液的手臂活动,会不会也使小球浮起,从而造成回血?”“在意外情况下,小球会不会进入长胶管造成堵塞?”……
尽管台上站的两位小伙子是有备而来,但同学们的问题仍有许多超出了他们的预想范围。
整整两个小时,4组、11名同学在五中组织的这次“研究性学习迈出第一步”的讲台上展示了自己小组的初步研究成果。有对医院输液器的改造,有对路边雨水的收集设想,有为高端电脑设计的散热器,也有自己设计的未来电脑。
在他们的讲演和展示中,你经常可以听到“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根据压强原理”或“依据虹吸原理”这样的话。参加这种研究性学习的答辩活动,你能体会出这些尚缺乏大量生活实践的高一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稚嫩。他们经常被层出不穷的提问弄得张口结舌。“如果你收集的雨水是酸雨怎么办?那就不能用来浇花。”“如果你设计的过滤网被胶状物质堵住,怎么办?”“你们设计的雨漏能适应穿高跟鞋的人走路吗?能防止小偷盗窃吗?”……
但是,参加这种研究性学习的答辩活动,你能从中感受到学生面对试验结果的真诚和对科学知识的尊重。为了证明抽水所需的力,刘畅他们不仅设计出了公示“Gf=Fs”,为了解释它,还一次次在大小不同的容器中插入喷嘴的吸管,通过弹簧秤上的刻度,让同学们看到,容器的大小不会影响喷水的力量。
今年以来,学校里、教育论坛中和传媒上,研究性学习就像一个时髦的名词不断出现在人们眼前。一会儿说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研究生都提不出来,一会说中学生研究世界性难题。好像仅仅是由于使用了一个新的名词———研究性学习,刚刚才被公众斥责的、横行于中国广大国土多年的应试教育,一下子就变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好像中国的中学生都是现成的科学精英。好像科研只不过是想到就可以做到,提出课题就可以攻破难关的小事。以致有些科学家担心,这样宣传“研究性学习”,会让中学生感到科学不过如此,从而完全看不到科学的严肃和艰辛。
研究性学习究竟是什么?
北京东城区教育局局长周焕奇说,研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中小学生体验这个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体验科学的规范,体验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等等等等。
我们看到,在五中收到的450多项研究性学习成果中,几乎都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于知识所限,多数还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更没有经受市场的检验。但是,他们的答辩中不仅涉及了物理、数学知识,也涉及生物、化学,甚至演讲艺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刘来福教授说,研究性学习或者说探索性学习是综合性的,因为它来自生活。绝不会是因为学物理要解决某个问题,或学化学产生了某个问题,而是生活中的问题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需要综合性知识。学会选题,这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北京教育学院女博士季苹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个助产婆。他曾经提过一个看似很傻的问题:究竟是母亲生孩子,还是助产婆生孩子?季苹说,苏格拉底的问题很像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就应该像助产婆那样,只能帮助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她评价说,研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才有活力,在探索中才有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