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消息: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此次课程改革,将给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全新的面貌。然而,有了合理的课程设置,还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达到音乐课程改革的目的。
据参与课程改革的专家介绍,此次音乐课程主要有几大变化:一是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辟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的园地;二是突出音乐的艺术规律,将发展学生音乐听觉放在重要位置;三是不再将识谱和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听、唱熟悉乐谱,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四是重视教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教学内容包括歌、舞、乐、戏、画等。
音乐课不单纯是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新教材突出了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创造。注意从学生兴趣出发,开辟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的园地,如“谁的歌儿多”、“欢乐的游乐园”、“游戏宫”、“音乐夏令营”、“音乐擂台”等,教师要改变过去在音乐教学中的教师、课堂、书本为主体的方式,代之以学生的丰富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破除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使学生对音乐感到十分亲切,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和创造。
在这里,转变教学方式是关键,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天地。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还有,新教材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综合表演,小学低年级主要安排了“歌表演”、“随着音乐表演”、“音乐网页”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歌舞、情景剧等活动形式,教师则在具体环节上给以指导。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演能力。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为此,专家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此次教材的编写,摒弃了以音乐学科知识为体系的传统做法,不再以唱歌、乐器、欣赏、识谱与视唱为教学单元,而是以引导学生感受、表现、欣赏、创造音乐美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设置了情景主题和活动领域,将音乐知识整合融会于其中,将多种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集中呈现出来。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做一做”、“敲一敲”、“流动的音符”、“农场的早晨”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农场的早晨”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农场里小羊、小鸡、小鸭的叫声转化为节奏练习,接着以诙谐歌曲“小黑猪”来表现其滑稽、幽默的动作,最后以欣赏童声齐唱“来看看我们的村庄”结束全课。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不能用旧办法上新课。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比如,教材中《金色的秋天》,选择了与秋天有关的音乐、摄影、美术作品,这些配画是不能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音乐知识,应当利用与主题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材料,为学生展现一个完整的主题,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专家提醒,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是开放式,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领域,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同类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
此次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了评价内容,改革了评价方式,每册教材后面都附有“音乐小花在开放”、“音乐伴随我成长”、“音乐网页”等记录表,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参与态度与程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多鼓励、赞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