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学期开始,广东省有60多所中小学学生开始使用生本教育教材,这样一个数字相比于全省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学生来说,几乎微不足道,但由此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冲击却是意味深长的。
为学生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这一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过去老师一些苦教不果的东西,在某种考虑儿童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的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他们据此编写了语文、数学、外语的实验教材,并先期在20多所小学的一年级进行实验。这些教材的核心就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
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才3个月,就在一种自主程度很高的学习中变得十分兴奋,他们很快就能阅读、朗诵诗文、讲述故事,甚至演课堂剧;他们在游戏中很快学会了过去难学的数学。孩子们入学七八个月,就开始出现了自主的阅读写作热,他们或用纸笔,或用电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日记、文章,其文思敏锐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仅一年半的时间,学生识字数普遍超过2000多个。其语文能力与传统教学下的三、四年级学生相当。数学学科也是这样,老师们用整体的学习取代了过去的琐碎的学习,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在分组讨论中、活动中和游戏中学得比在原来的教学方式下更主动、更出色。老师们惊叹,这些孩子许多时候甚至有类似五、六年级学生那种反应能力。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者对生本教育的特点做出了如下归纳:即生本教育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探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了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它提出了相应的课程和教材改革框架,因而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生本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在小学彰显其效,深圳外国语学校罗华老师在高三“禁区”进行历史学科改革,高考结束后,全班学生对罗老师深深鞠了一躬,因为他们在考试中获得了成功。成绩公布,这个班学生历史平均得分居全市第一。
抛秧的启示
“奇迹”是在学生自主程度很高的学习状态下产生的。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起作用的究竟是什么?主持这项研究的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认为,是注重了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
郭思乐深入浅出地用农民种水稻的例子来解释这一理论: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劳动越多,就会收获越多,但秧苗并没有因此增产。后来有人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带来了丰收。
初看起来十分奇怪,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反之,小块状抛秧为秧苗分蘖增产提供了充足空间,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
类比教育,过去老师大量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自以为样样落实就会达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结果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细密的棋盘上,他们不再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在一个班级教“差角余弦公式”时,把中间证明步骤给忘了,他只好请学生自己看。到另一个班上同样课时,老师吸取了教训,备课充分,讲解详细。结果测试下来,第一个班的情况要好得多。
类似这样的事发生多了,我们不得不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就像秧插得过密,油多煮坏了菜。
郭思乐认为,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而不能让儿童去适应教育。只有这样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设计不能仅依据教育者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比如要求学生用听课的办法上完每一节课,就是唯教者意志的设计,而儿童却要通过活动才能长时间的上好课,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才是尊重被教育者的设计。
小立课程 大做功夫
生本教育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它的课程观。
进行生本教育体系改革,必须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做功夫。
按照数年来潜心进行这项实验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郭思乐教授的观点,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特别是对儿童的个体有整体意义的时候,才会呈现其生命的光彩和活力。这样的整体知识可以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激动人心的活动、美丽的图画和隽永的故事,它们或依据自然形成的逻辑框架,或是观照生活需求的现实模型,生机勃勃地展开,从而对儿童产生永不枯竭的强大感染力和吸引力。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比如,他们曾给初一学生用一节课上“有理数加法”。先是给出一系列题,如“上半场赢4球,下半场输5球,最后结果如何?”等等,要求学生用“+”“-”来表示输赢,一节课下来,全班90%的学生学会了有理数加法。输赢球的问题成为学习有理数加法的一个“思维的胚胎”。这种“思维的胚胎”虽然不尽完善,但它具有整体性,包含了有理数加法的几乎所有信息,可以成为继续学习的良好内核,最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学生的支持,输赢球是同学生生活相连的事物,学生藉此还可以调动自己的全部相关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感知。
反观师本教育体系,致命的问题就是过度分析,老师一点点地教,学生一点点地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学前面就不知道后面,只有学了后面才知道前面所学何用。学生总是处于“盲人摸象”的境地。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教育资源,更是无从发挥。再譬如英语的过度语法化、语文的过度研究化和各门学科的过度条文化。知识赖以产生、存在及发展的整体事物在这里被拆解了,学生思维变成了若干部分的拼装,教师也被拘在小方格内,不能进行有效的自主思维。惟一方便的是考试,而这种忽视整体、仅仅考查一个个局部或机械拼装的考试,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真正能力呢?生本教育体系在经济比较发达、并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生成、发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应当说它是社会经济进步和学生丰富多彩生存状态的反映。如今,它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逐渐完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特色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