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白的校舍、窄小的校园、偏僻的地理位置……几年前,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小学还是石家庄市桥西区的一所“薄弱校”,被人们比喻为省会学校中的一只“丑小鸭”。没有人愿意把孩子送进来,就连河北师大西校区的教职工,也千方百计托人把子女送到别的学校上学。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学校,近两年,小学、初中多项指标跃居石家庄市第一,高中各项指标也名列石家庄市前茅,许多市区里的家长宁可舍近求远,也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人们眼里的“丑小鸭”竟然变成了“白天鹅”。
短短几年,学校为何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近日,记者来到该校,想探个究竟。校领导没有和我们多谈,而是直接把我们引进课堂,让我们感受一下学校的几件“新鲜”事儿。
电影课
电影是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综合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形象直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多看优秀电影,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该校开设电影课的初衷。2000年下半学期,学校配有影视放映设备的50平方米的多媒体电教影像室正式投入使用,从那时起,电影课被正式列入课程表,隔周一节。学校购置了爱国主义、儿童故事、科教专题等近30种1000多部影片,《烛光里的微笑》、《花儿朵朵》、《一个独生女的故事》、《少年爱迪生》、《鸡毛信》……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一部影片,反映的故事内容不同,人物形象各异,各方面影响并存;由于性格的差异,观察力、理解力的不同,学生们观看影片的收获也不会一样。为了使电影课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学校注意三个结合,即电影课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电影课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电影课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注意抓好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选放影片,要适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片子合理搭配,使孩子们常看常新。课前,对影片的时代背景作简略的介绍;课中,教师会随班观片,记录学生的反映;课后,教师因势利导,认真辅导、组织学生讨论,领悟电影的内涵,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联想记下来、写出来,相互交流。
现在,电影课开课已经一年半了,谈起效果,该校教导处主任于文华深有感触地说:“电影课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新模式。一堂电影课,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一段感人的故事、一首动听的影视歌曲,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很奇妙,只要加以适当引导,那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渗透效果,是枯燥的说教式教学所不及的。”
诵千古美文
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0分钟,是学校规定的全校古诗文诵读时间。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古诗文简练顺口的文体,学校因势利导,特别策划了“古诗文表演”、“古诗文配画”、“古诗文手创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让他们用舞蹈、用图画、用文字、用声音、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各种方式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发展孩子们的特长,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为了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诵读量,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学校对二至六年级学生还采取了测试过级的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制定出级次标准,并为过了级的学生颁发等级证。
2001年上半年,学校举办了“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文艺联欢会,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演了小品剧《卖油翁》、《庄子濮水钓鱼》,歌舞《虞美人》、《咏叹春天》等。家长们同声赞叹:“想不到孩子们理解、表达和创作能力这么好!”
家长讲课
“‘老师’,税是什么?”“‘老师’,税务局为什么要向我爸爸的公司收税?”“‘老师’,税务局把收上来的钱做什么用了?”40多个孩子团团围坐在“老师”周围,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气氛十分热烈。这是吴英杰的爸爸正在给四年级3班的学生们上课的情景。
请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学生家长来做“教师”,给孩子们上课,是该校探索出的使孩子了解社会的一个新途径。
如今,家长课已经开课一年半了,每学期8节。税管员、银行职员、作家、教授、医生、清洁工、自由职业者、离退休老干部,新鲜的面孔、生动的讲解、新奇的内容、不拘一格的课堂形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老师们说,到现在,家长课依旧还是孩子们的一个“乐”点。提起家长课,孩子们有说不完的感想:“我喜欢同学的爸爸妈妈来给我们讲课。他们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有许多东西从没有人给我们讲过”;“电视上、报纸上天天喊要节约用水,我一直不明白,只要按时缴水费,水管里不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清水吗?上了《水从哪里来》一课我才明白,水资源是会耗尽的。”孩子们的心是那么敏感而有生气。
掌握“活”的英语
富有特色的英语教学是师大附属实验中小学的又一大特点。5年前,该校就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现在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决定。
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该校的小学英语教学从教材选择、师资配备、教学方式到教学计划的制订,都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好动的孩子可以通过做游戏学英语;爱唱歌、爱画画的孩子,可以通过原汁原味的歌曲或画一张漂亮的画来学英语。
为了让学生们掌握一门“活”的英语,学校的英语教学强化应用性,编辑《校园英语》,开设英语角、办英语专栏、举办英语朗读演讲比赛、英语课本剧大赛、英语联欢会;他们还请“外教”进课堂,加强学科渗透,尝试双语教学。几年来,学校的英语教学硕果累累,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类英语竞赛中捧回大奖。(本报记者 杨占苍 《河北教育》记者 杨海鹰 马贵明)
《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9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