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课堂乐意向不确定性开放●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富有启发性的新课程教学设计在哪里●让实践检验过的案例告诉你 由《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的《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出版不到一个月,引起广大教师的热烈反响。老师们的意见分为两大类:一是质问“为什么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按着某一套教材完整地、逐课逐课地设计出来?”二是表示怀疑:“这些案例确实很精彩,但是否真正代表新课程的理念?”就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关键性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该丛书的两位主编:傅国亮、程淑华
记: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作为多年跟踪课程改革的专家型编辑,你们心中的理想课堂又是什么样的?
编:要我们具体说出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这真是一个难题。还是让我们从教学的现实出发吧。
在公开课或教学研讨会上,一些名师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课”的节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名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授课,或作文教学,或阅读教学,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名师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课毕,在一片掌声和啧啧赞叹声中,学生满载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我们也听到过这样的趣事:国内某一流大学中文系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发现正在上小学的孙子的语文教材中一首古诗的注释错了,就给孙子纠正,第二天上课,教师讲这首诗,孙子兴冲冲地举手指出这个问题,不料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只有书上的答案是惟一正确的。孙子马上遭到班上学生的耻笑,此后,孙子再也不听爷爷的了。
我们不敢说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但是,它们表明,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这些事实的存在,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显得更为迫切,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设想也变得更为真切。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记: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生活性”,是不是就是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
编:对,但不全对。我们不能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但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所以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读身边的语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