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钱择校为何越演越烈
据了解,“择校费”已经成为民办学校和一些公立学校主要的收入来源。
有报道说,2002年,北京市近800所中学就有200多所在靠招择校生增收,年择校费超过10亿元;小学的择校价码也不示弱,海淀、西城、东城三区,稍有名气的小学择校标价已升至5万元以上。在一所著名的寄宿制小学,除一年9000元的寄宿费,从小学到初中9年还要交7.7万元赞助费。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称,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要花这么多钱,在世界各国都绝无仅有。
一位学校领导告诉记者,“赞助费”是提高学校老师福利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赞助费”,学校维持下去都很困难。另外,学校待遇好,自然会吸引来优秀教师,良好的师资又会带来较高的升学率,高升学率正是学生家长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巨额“赞助费”似乎是孩子不走邪路的保证。一个民办高中的边老师对记者说:“我们学校的外地生源多,他们的父母多是做跨省生意甚至跨国生意的,根本不能照顾孩子,有的孩子已经3年没有见过父亲了。有的家长把孩子宠坏了,根本管不了孩子,只要学校能管住孩子,多少钱也肯花。”
正因为校方和家长都存在着相应的需求,所以“赞助费”一直存在。尽管有关教育部门对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名额严加控制,但是愿意交“赞助费”上“名校”的家长,不抱怨要交的钱太多,只担心自己没有门路。
2、钱花了孩子却受到歧视
家长为孩子花钱,当然对学校怀有各种期望,所以当失望多于希望时,这笔捐资助学的“捐赠”就变成家长的心病。
除了前文提到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退学不得退钱,更伤害家长和孩子的,是老师对“有钱的学生”的漠视。
一个姓夏的家长对记者说:“我为孩子花了4万元赞助费,却得不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护。因为孩子资质差一点,老师经常对孩子冷嘲热讽,影射他只是家里有钱,却头脑空空。这种现象在其他交赞助费的孩子身上也有。我们家长本来想用赞助费换来老师对孩子特别关注,可是学校却把我们当成摇钱树,孩子学习不好,就用孩子基础差来打发家长。更有的老师说,反正有钱,赶紧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不要占用高考名额。”
一位姓吴的家长对记者说,为了孩子上学,他把买车的钱都押进去。他说:“为孩子上学花钱,我愿意。但是孩子能不能成才,‘赞助费’不是保证,如果不能‘保证’,学校凭什么收这么多。如果我能证明,老师没有认真负责地对待孩子,学校就应该退我的赞助费。不能这样一句‘捐了’就算了。”
“其实大多数择校的孩子,并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真正有钱人早把孩子送国外去了或者送北京最顶尖的学校去了。”一位孩子的母亲说,“我们这些孩子,都是工薪家庭的孩子,省吃俭用甚至和亲友凑钱为孩子上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学校。我们当然希望物有所值。几万元,这毕竟不是一个小数。我们也不是要求老师对花钱上学的孩子特殊对待,格外重视,但至少不能漠视吧?”
3、赞助费花到哪儿去了
择校费的去向和所用,也是家长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
一位家长说,孩子的学校去年就招了近10个班的新生,像我们这样的择校生肯定少不了。但是,我们交的择校费都用到了什么地方?学校的操场拥挤不堪,孩子没有活动的空间。既然是捐资助学,就应该让我们知道,助学助到了哪里?否则算不算乱收费?
另一个家长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公益基金、救灾救济款的去向也要公开、透明,何况一个小小的学校,谁能证明这笔钱都花在孩子和老师身上了?
据悉,在去年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公布的价格投诉中,教育收费问题已经连续3年在投诉热点中排在第一位。在所有的立案价格违法案件中,教育乱收费的比重已经接近30%。
为此,不少家长呼吁有关部门应该为捐资助学费用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
有教育专家建议,在重构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面广、量大,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制度。在目前暂时还不能全部杜绝择校的情况下,择校收费的分配、利用、收益、管理都应该明示,让家长监督,不能给学校收取择校费“暗箱操作”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