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春暖花开时节去春游,不同学校的学生或许有不同感受:有的学校春游“缩水”,匆匆走过场,有的学校甚至取消,而有的学校却一学年安排出游4次。安全问题,成为不少学校春游“缩水”的当然理由,可面对有的学校春游“扩容”之举,人们不禁发问:安全,到底该不该成为春游绊脚石?
面对春游这样一道题,学校为何交上了不同的答卷?教育专家指出,春游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次游玩,而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
[做减法]
布景里春游,甚至以放假替代
观点:怕就怕“安全”两字
一部电影加一部童话剧,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园进行野餐,回学校集合之后可以分散回家———这是本市东北角一所小学今年的春游安排。无独有偶,中心城区一所小学安排的春游内容则是去离学校不过一街之隔的创意园区参观。
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某校老师告诉记者,个别学校甚至在校园里面推出了“模拟春游”,将学校布置成游艺园的形式,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感受春游。有一些学校甚至连春游都干脆取消,用放一天春假的形式替代。“这也不能全怪学校,校方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这位老师说,一次春游,校方在前期组织上不仅劳心劳力,在游玩时老师也来不得半点松懈,就怕个万一,家长上门来“讨说法”。
[做加法]
每年游4次,次次有创意
观点:春游是学会交流、沟通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良好载体
但记者采访浦东梅园小学时发现,该校从春游到秋游,一个学年内学生可以4次集体出游。3月下旬,该校刚结束了一次春游,而本月末将迎来第2次。
同时,出游也并不简单是数量上的增加。为了提高活动的趣味性,老师出谋划策提供“金点子”,如“野外探宝”等游戏就大受欢迎。
此外,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梅园小学校长孔宇玮认为,只要做足准备,也是可以避免的。她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平常生活中缺乏集体玩耍的经历,而春游这种与伙伴共玩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会合作、交流、沟通的过程。时下的生命教育常提到培养集体主义,春游无疑是很好的载体。
对各校对待春游的不同态度,上海实验学校副校长徐红也表示,论安全,学生天天呆在教室无疑比出游安全系数高,但教育并不只有知识的传授,学校承担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组织一次春游,学校需要承担很多,但只要责任感和爱心足够,相信选择不该是一份缩水的答卷。
[记者手记]
不同选择的“蝴蝶效应”
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折射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理念。
一种是担心产生不良后果,而选择完全放弃,就好比怕孩子学走路时摔跤,就禁止孩子下地;一种是充分估计到种种可能,而事先做足准备,就好比告诉孩子学走路时会跌倒,但教会孩子爬起。
教育界经常发生一些怪事,比如担心课间安全而把所有孩子圈养起来。同样的,面对春游,又是因为无法保证百分百安全,那干脆取消吧。于是乎,肥胖儿越来越多,感觉系统失调的孩子越来越多,学生失去在共玩中学会沟通、体谅的机会,也无法看到老师们在特殊环境下体现出的责任感和爱心……教育,难道真的只是一种知识的纯粹学习过程?
梅园小学的做法告诉我们:不能因怕孩子在春游时跌倒,就禁止孩子出游。因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
一道题目,两种答案。面对春游,我们真的可以因为“安全”而交上白卷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