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假期,看似漫长,却又匆匆而过。
是学?是玩?如何调配?假期,对家长而言,无疑是一场考验。
最简单的,莫过于交给培训机构。奔波于各个兴趣班之间,难免会让孩子觉得有些忙,有些累。如果自己安排,问题又会接踵而至:时间呢?经验呢?效果呢?
“别浪费了,好好利用。”但其实,不少人并不理解利用的是什么,浪费的是什么。或许,我们早已忘记了设置假期的初衷,心中盛满太多的负担与期望。
“现今社会,儿童没有时间当儿童,少年没有心情做少年,成人没有空间成为成人。”林清玄如是说,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没有时间当儿童、没有游戏、歌唱与笑闹,我们可以预见20年后,我们的社会将会没有诗情、没有文学、没有音乐,也没有文明。
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假期,本来就是轻松的。
观点
儿童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童年本应是人生中最具想象力、创造力的阶段。
超功利化的教育干预,让儿童充满梦幻和灵性涌动的精神世界被一点点地肢解。就这样,孩子们心里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被一个个看似科学的道理遮盖了;他们想象的翅膀在一次次似懂非懂的知识灌输中折断了。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家长还要给他们在校外报各种文化补习班、特长班。笔者曾在中国儿童中心参加培训的学员家长中作过调查,报班最多的孩子在周末两天的时间要上8个特长班,加上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孩子们一周中没有一点儿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在长期的“白+黑”、“5+2”的灌输式学习中,想象力、创造力消磨殆尽,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许多家长逼着孩子拼死拼活地学习,考试成绩稍差,便暴跳如雷,甚至对孩子“单打加双打”,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学习对他们毫无快乐可言!
据一些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机构调查,每个学期开学后,接到的咨询电话中90%以上是关于厌学的。据权威机构调查,因为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只有8.4%,初中生10.7%,高中生4.3%。
几十年来,那些对儿童富有“责任心”的大人们,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在儿童身上好似插满了输送营养食品的管道,将他们认为“有营养的”东西不停地用外压形式灌输到儿童身心内。在这样的高压下,儿童的生活还能悠游自在、宽裕自如吗?还能有时间玩玩只有童年才能享受的游戏吗?还有时间按照应有的发展规律进行其内在生命的丰富发展和茁壮成长吗?一个不能自主地拥有童年、不能自主地建构生命、不能享有童年欢乐的儿童会有一个健全的生命吗?能成为一个健全的成人吗?
卢梭在两个多世纪前就振聋发聩地质问:“今天的成人难道还没有清醒吗?成人对儿童成长大包大揽,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事无巨细以此‘充实’儿童的成长空间,这种做法不是帮助儿童成长,而是阻挠了儿童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给儿童带来的痛苦和摧残是不言而喻的。”
诚如卢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出生不仅仅只是为了发展得更好,为了更加符合成人或者社会给他安排的各种角色,而更重要的是生活,能够幸福、快乐、从容地在社会中生活。
我们应该尊重科学,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自主成长,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把儿童真正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使他自然发展。我们的责任是引导而非代替他们的发展。
(董中旭 作者单位:中国儿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