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议"打砸学校"事件:网络时代的校园更需呵护
2013-09-25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网络时代的校园更需呵护

  有图未必就有真相。近日,人民网记者采访证实,河南柘城县二高确实发生了学生与餐厅人员争吵掀翻桌椅的情况,但绝大多数同学在围观,“千人打砸校园”只是个别网民引申所致。

  无独有偶。仅在1个月前,甘肃临夏县一名男教师被曝“以毕业证为要挟,向全班女生索吻”,最后也被证明仅是毕业班师生一种善意的情感表达。短时间内,校园师生接连“躺枪”,网络时代校园尊严的脆弱,可见一斑。

  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校园集孩子、女童、公平等舆论敏感词于一身,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经过网络发酵成为热点话题。同时,从传播心理上讲,坏消息往往比好消息传播得更快,也更能得到大众关注。当前,师生将不得不学会面对这样的现实:校园中的偶发事件,经过网民有意无意的转发阐释,可能大大背离真相。当前,教育界也正在为背离真相的“事实”付出代价。“索吻事件”发生时,正值各地女童遭性侵丑闻余波未平,教师形象再次遭到口诛笔伐;“千人打砸校园”事件确有其发生的现实原因,但很多人却偏离理性,一味将其渲染为学生对现有教育制度的反叛。

  舆论的伤害比任何一种伤害都更为长久,积累的负面效应也更为深远。同时,越是基层、偏远的校园,越难承受起背离事实真相的舆论。数千万师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师生并不具备现代媒介素养,对网络时代的媒体环境也没有充分认识。面对汹涌的舆论,他们无法充分为自己说话,只能被动地为舆论裹挟。

  毋庸置疑,校园需要监督和批评。然而,舆论的“标签”一旦贴上去,就很难撕下来。简单地贴“标签”,乃至抹煞教育界的种种努力,都是对身处其中奋斗者们的伤害。网络时代的校园,需要社会谨慎的呵护。这种呵护不是要公众对校园闭起眼睛,而是希望公众的议论能建立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或更进一步——建立在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上。

  教育界也要认识到,中国教育的一些短板,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补上,这注定给舆论提供话题空间。对此,教育界应该有引导舆论的意识,主动发布信息、第一时间回应舆论质疑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适应信息化社会,还需要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学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人对媒介内容的批判能力。媒介都为人掌控,必然具有立场和倾向性,而媒介素养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摆脱人云亦云的状态。待到大批具有现代媒介素养的学生走上社会,易受情绪影响的受众将最终沉入历史。(高毅哲 作者系本报记者)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观察:打砸学校 谁该反思?
· 议"打砸学校"事件:封闭圈养扼杀学生天性
· 议"打砸学校"事件:校园戾气不能止于道德谴责
· 警惕“打砸学校”事件中的“正义狂欢”
· 各方观点:热议“打砸学校”事件
· 教育部回应“学生跑步取暖”:已要求地方迅速解决中小学供暖问题
· 四川规范学生资助信息公示
· 各地鼓励学生创业,方法如花样绽放
· 北京市学生资助政策盘点(本专科教育阶段)
· 四部门发布通知要求 确保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