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四川广元的一所乡村学校——范家小学,因为罗振宇先生的一场跨年演讲而走红网络。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被北大何帆教授誉为“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
读了关于范家小学的一些报道后,我明白了范家小学之所以会成为乡村教育的一个典范,自有一番道理。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这所学校有一位有情怀有想法的好校长;二是学校教育资源配置较为完备充分;三是当地乡村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可以说,正是多重因素叠加,才造就了今天的范家小学。至于范家小学是否真的是“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不同维度,评判不一,在此不做讨论。但不可否认,范家小学是一所好学校。范家小学的一些教育理念,诸如乡土课程的开发、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因地制宜,确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树立规矩意识,健康快乐成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为重要。诚如范家小学张平原校长所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毋庸置疑,范家小学的生动实践,代表了中国基层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不再是沉闷的、乏味的、单向的说教,而是鲜活的、互动的、充满生命张力的教育。
范家小学的出现,在一些学者眼中,它代表了一种终极教育理想的落地、生根与萌芽,是中国乡村教育不可辜负的未来。或许正因如此,范家小学才会引发如此之多的关注关心,兴趣兴奋。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然为范家小学感到骄傲,它让全社会能更近距离、且更加认真地审视和思考乡村教育,这对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只是,于众声喧哗之中,我们还是要保持一分冷静,因为,范家小学这样的存在,在当下中国广大乡村学校中,可谓特例。譬如硬件方面,根据媒体报道,教室里有落地空调,有可供师生休憩的沙发,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这等条件,即使在江浙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于大多数乡村小学而言,也是可望不可即。师资配备方面,更是令人艳羡,全校43名学生13位老师,生师比接近3∶1。这一生师比,对于中国大部分小学,包括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小学,都属不可能。当然,范家小学的师生比,不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有意为之,而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乡村人口净流出自然形成的结果。整体来说,中国乡村小学面广量大,语数外老师能够配齐已属不易,艺体类老师,则是严重匮乏。从这个维度考量,张平原校长所言“未来中国的优质教育一定在农村”,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景。
某种程度上,范家小学呈现的,是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资源供给充分的前提下,采取小班教学的模式,最大程度地实现因材施教,何其美好!
可是,知易行难。当下中国,范家小学这样的硬件配置,不具备普遍推行的可能性;师资方面,单是按照基本要求配齐各科教师,也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说到底,这还是发展阶段问题,中国现阶段的实力财力,注定范家小学的模式不具有普适性。正如我们向往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可现实是,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脱离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国情社情,孤立地谈教育理念理想,拔高国民对于现阶段教育模式的期许,容易自欺欺人。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供给,渲染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是指山卖磨。是故,乡村小学如果不顾自身实际,生搬硬套范家小学模式,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媒体报道中,张校长还有这样一个表达:农村孩子起点低,那我们就不追求成绩,这个社会除了极少的科学家,更多的还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他们自信和阳光,给他们良好的素质,他们今后也一定会是优秀体面的劳动者,一样为社会作贡献。的确如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乡村孩子未必都要做科学家,长大成人后,学得一技之长,分布在不同行业,成为优秀体面的劳动者,当然也很好。不过,有一点值得商榷,乡村孩子起点低,并不意味学校就可以放弃对他们文化成绩的追求,因为成绩背后,是知识的积累,是乡村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基石。当然,联系报道上下文,我相信这是张校长的表述口误,非其本意。
对于大多乡村孩子而言,乡村教育,是他们人生梦想的起点,而学校,则是他们获取教育资源的唯一渠道。不像城市,校外培训机构繁多,教育资源供给丰富,完全能够堤内损失堤外补。前段时间,有篇流传甚广的网文,题目叫《疯狂的黄庄》,文章描述了北京海淀黄庄校外培训状况和家长的焦虑。可以说,学而思新东方这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作为影子教育体系,实际上是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因为,这些教育机构目前主要分布在三线及以上城市。县城,尤其是乡村,学生获取教育资源,主要还是依靠学校,所以,身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千千万万乡村家长望子成龙的寄托所在,是千千万万乡村孩子人生开挂的希望所在,因为我们的存在和努力,这些乡村孩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人生梦想,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我们既要胸怀教育理想,更要脚踏实地。
这是责任,也是大爱。
(作者为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