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陪读风潮”在甘肃一些乡村逐渐兴起,一些农村家庭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不惜代价到县城、乡镇租房陪读。
在扶贫工作重点县甘肃会宁,陪读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学校周围已然形成较大规模的“陪读村”。农民缘何热衷陪读?如何看待这股“陪读风潮”?记者近日以会宁为重点对农村陪读风潮进行了调查。
农村“陪读风潮”兴起并趋向低龄化
距离会宁县一中不远的居民区,一排排新修建的二层红砖瓦房,仿佛一座庞大的村落,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会宁县一处很有名的“陪读村”。
沿着窄而深的巷道进入一户院落,记者随机采访了来自会宁平头川乡双头村的貟焕录老人和他的老伴。已在会宁县城陪读了4年的两位老人,先是陪同大孙子在县城一初中补习,孙子考上会宁一中后,又继续陪读了3年。
“陪读到几时不好说,还有一个孙子在上高一,一个即将上高中。”69岁的貟焕录说,“只要身体不垮,恐怕还得陪上几年。”
貟焕录租住的院落共有9个房间,已租出的7间住的都是陪读户,一户一间。貟焕录租的房也就10平方米左右,用木板搭了两张简易床,大床睡三个人,小床睡一个人,门边搭有炉灶,吃饭睡觉都在这间小屋内。记者注意到,由于房间小,没有书架、课桌,孙子的课本、复习资料不得不垫在褥子下。
“陪读从什么时候开始,县城有多少家长陪读,我们没有进行过调查,但这种现象在周边许多地区都有。在会宁县一中、二中两所高中学校附近聚集的陪读家长较多。”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张贵荣说,“从我们日常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是母亲租房看孩子,父亲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也有不少是爷爷奶奶到县城租房陪读。有的陪读母亲还兼职打点零工。”
记者调查中发现,陪读现象不仅在高中学生中很兴盛,而且已开始在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出现。来自会宁大沟乡的徐秀丽就彻底放弃老家的一切,陪同一对儿女在县城读书,现在女儿上初一,儿子上小学。会宁县幼儿园园长薛玉霞告诉记者,幼儿园里969名幼儿中约有五分之一来自农村,这些孩子的父母是在城里定居、务工还是纯粹陪读则不得而知,不过这所幼儿园早中晚必须家人接送孩子。
在一些乡镇陪读现象同样存在。刘寨乡是会宁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距县城100多公里,刘寨乡乡长张旭介绍,最近几年乡政府所在地租房也很紧张,主要是周边村庄的家长陪读租房,现在全乡约80%的小学生集中到了乡中心小学。刘寨乡陈庄村村支书王鹏举告诉记者,全村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家在乡镇或县城陪读。
高中为算经济账小学主因学英语
其实不仅仅是会宁,记者近年在甘肃很多县城乡镇采访注意到,陪读现象悄然出现后,愈发兴盛,甚至还成为一些地方房价走高的重要因素。那么,陪读现象近年为何会兴起?
在会宁县教育部门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气候恶劣,连年干旱,土地收入微薄,父母迫切希望孩子走出农村,因此全力供孩子读书。二是近年农民通过务工等途径,生活条件好转,因而追求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会宁是甘肃有名的高考状元县,也是甘肃最贫困的县之一。气候干旱是导致这一地区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土地收成很不稳定,庄稼常因干旱颗粒无收。
在会宁县一中、二中,两所学校负责人还介绍,当地高中办学条件有限,但生源不断增加,学校供水、住宿条件都难以满足需求。像会宁县二中现有5700多名高中学生,其中住校生仅有28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