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教学研究 > 其他学科
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2001-08-27    南京师范大学陈虹

字体大小:

  ??开设选修课《历史与文学》有感

  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国家级重点高中、示范高中??金陵中学在这方面已大胆地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为了让书本上的客体知识不再成为与学生相对立的“异化物”,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均成为知识的“激活因子”,笔者受该校的聘请,为其高中学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历史与文学》,其目的就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以唤醒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激发其创造上的巨大潜能。

  这门课既不同于语文课中所讲授的“文学常识”,也不同于历史课中的有关文学方面的介绍。它是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各个朝代中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探讨其盛与衰的诸多社会原因;它是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每一位作家、每一部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为其找出准确的“坐标”。结果是学生们的反应出乎预料地强烈,他们说:“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他们更说:“历史课竟然还有这样一种功能!”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文学的现象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先后出现过诸多的颇令人费解的文学现象。比如说,同样都具有着最美丽、最浪漫的“诗性思维”的古代神话,为什么在西方它“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马克思语),但是在中国它却始终没能获得如此的殊荣?又比如,同样作为诗歌,为什么《诗经》与楚辞作品会在表现手法上、情感流露上、审美追求上出现了迥然不同的差别?还比如……这些问题,以往在语文课上教师每每都会回避,历史课上教师又根本不去触及。而《历史与文学》这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全新设计的课程,则是带领着学生们去从自己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中寻找答案。比如,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就必须去了解中国与希腊在各自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中国自周代以后即形成了以“礼”和“德”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它们长期地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着强烈的控制作用,于是浪漫的幻想被抑制了,奔放的情感被泯灭了……至于第二个问题,值得探索的东西就更多了:楚地与中原相比,其物质条件的发达带来了人们思想的活跃,宗法制度的相对宽松带来了人的个体意识的相对强烈,就连起伏多变的地貌与花红柳绿的植被也于无形之中孕育出人们的浪漫情思,于是,楚辞??这朵完全不同于《诗经》特色的奇葩在楚文化的土壤上开放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的兴衰

  一部历经了数千年的文学史,总是会有几番兴旺几番衰退的。这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以往文学课上教师分析的都是“个案”,比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他们使中国的诗歌进入了黄金时代,使唐代的文学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然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兴衰的内涵却是多方面的,《历史与文学》这门课则正是带领着学生们从宏观上进行探讨并寻找答案。比如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它们均对文学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把某一阶段的文学发展态势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它无疑会“纲举目张”。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来考察唐代的历史:从经济上看,它具有强大的实力,这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文化上看,当时南北方之间、各民族之间、国内外之间均形成了空前的大融合,这便为唐代文学带来了生气勃勃、丰富多彩的面貌;从社会的政治结构来看,它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既有一定的贵族化色彩,又对中下层人士予以相当程度的开放,于是带来的则是异常宽松的环境;在思想学说上,它尤其自由活泼,整个朝代从未建立过一个强有力的、单一的思想统治,儒、道、佛等多家学说长期地“和平共处”……于是,这种在政治、文化、思想,以及民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多元化的特点,终于令唐代文学登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巅峰。

  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作品的价值

  以往的语文课,每每都是这样来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的:“通过……反映了……”抑或是“通过……揭露了……”也就是说,多是通过作品来看历史。今天我们在《历史与文学》这门选修课上将它反过来:通过历史来看作品。也就是说,将它们放回到历史的长河之中,通过与“横的”(同一时代的作家作品)和“纵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相比较,得出一个准确的评价来。

  以西汉时期的文学为例,最能体现那个大一统时代的宏伟气势与巨大美感的无疑是汉赋作品和《史记》。二者均具“包括宇宙,总揽人物”的气魄,具有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地观览世界的目光,具有用尽一切辞汇去陈述林林总总的事物、形形色色的景象的欲望,它们成为了那一特定时代的意识的产物。然而如果将二者进行一番比较,尤其是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一番衡量,就可发现《史记》同汉赋作品毕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史记》不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更反映出了那个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给社会、思想、文化带来的巨大压迫,它表现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复杂的矛盾,体现出作者“成一家之言”的深刻思考。这是一部带有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是第一次以人为本位而记载下的历史。

  可见,如果将一部作品放回到历史中去,它方能获得公正的评价。

  从历史的角度来评论作家的思想

  有关作者的介绍,这也是语文课上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如何才能做到不“脸谱化”,不贴“标签”,也就是说,真正地帮助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脉络与情感特色呢?这不妨也可从历史的角度来尝试一下。

  比如说要讲元曲了,要介绍关汉卿等戏剧大师了,那么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元朝那个特殊的社会中去。这是一个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以及对科举制度的轻忽,使得大批的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政治上的前途,“九儒十丐”的对知识分子的污辱是每一个学生都熟稔在心的。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社会地位岂不恰恰“成全”了这批文化人?他们不仅摆脱了长期以来对于政府的依附并作为社会的一名普通成员存在着,而且还必须向社会出卖自己的智力创造方能谋取生活资料。于是元朝的文人具有了其他朝代中“士人”所没有的特点??他们既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意识,也加强了同一般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联系,从而在世界观上,在审美情趣上,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明白关汉卿为何能写出惊天动地的《窦娥冤》,也能明白王实甫为何能写出反封建礼教的《西厢记》了。

  这门选修课只是一个尝试,所追求的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是理论与知识的综合利用。它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这里有吸引他们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更高层次的人文科学的理论,这一切一旦不再被他们当成是死记硬背的“异化物”,他们便开始被“唤醒”了,并从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谈谈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 3+X与英语教学改革的两点思考
· 初中物理教学中数理结合存在的问题
· 生物:培养能力要落在实处
· 初中二年级数学学法指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