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新疆农业大学全校104个班级的4468名学生分赴五家渠、石河子、呼图壁、军户农场等地,开展了为期20多天的摘棉花支农劳动。师生们克服困难,共计摘棉2700多吨、拾西红柿11万多袋。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266名贫困学生平均每人获得近500元收入,收入最高的超过1000元。
从1999年开始,新疆农业大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摘棉劳动,并将摘棉劳动记入学分,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参加的学生每次劳动15至20天,收入全部作为学生活动费用,专款专用。7年来,该校共有近3万名学生参加了摘棉劳动,共摘棉花近2万吨。在极大支持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学生们也收获了很多在课本上、学校里没有的东西。
培养大学生劳动观念
提起新疆农业大学每年轰轰烈烈开展的摘棉劳动,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也就是这项活动的“始作俑者”——新疆农业大学校长雒秋江。这位曾做过泥瓦工,在英国留学6年的“海归”,1999年9月开始担任新疆农业大学校长。
对于为何要组织大学生摘棉花?雒秋江解释说,摘棉劳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农民、理解生活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大学生们可以感受农民的辛苦,感受父母的不容易。
雒秋江说,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接受劳动教育,劳动观念淡薄,作为高校,我们要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危害性。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这才是教育的失败。“正因为此,我们才坚持这样做。7年来,大学生们收获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摘棉花吃到几多苦?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法014班学生魏苗说,刚开始,大部分同学还不太适应,为了达标,每天天刚亮就得下地,太阳落山后才收工,午饭和午休都在棉花地里解决,收工后个个疲惫不堪,直呼腰酸背痛,晚上睡觉一翻身就叫天喊地。半个月下来,每个人的脸都晒得像“黑蛋”似的。饿了,黑馒头也能咽下一两个;困了,倒在地里就能睡着。
土管004班的一个学生对记者说,摘棉劳动就是一场“战斗”。农场的住宿条件与我们平时所处的环境是无法相比的。在摘棉过程中,连续几天的劳动使同学们疲惫不堪,有人出现了皮肤过敏,有人出现了关节痛,甚至有人因体力不支而病倒。但是,同学们始终坚持着,无一人无故缺勤,表现出自己最坚强的一面。棉田里,累了的时候,同学们就相互鼓励、相互督促;乏味的时候,就会有同学为大家唱一首歌或讲一个笑话,歌声、笑声常常传遍整块棉田,烦闷、疲惫也会随之减轻许多。一天下来,常常累得吃不下饭,但是大家都毫无怨言,把这些当作自己的责任。为了不影响摘棉速度,女同学们也都除去了手套、头巾,手被划破了,脸也被烈日晒成了古铜色。
“那段日子是苦的,但更是快乐的。”环保992班郝晓燕说,坚硬的棉壳划破了手指,长时间弯着腰,腰变得像失去了弹性的弹簧,硬得像钢板;没完成当天的任务,擦去挂在脸上的泪珠,咬咬牙,第二天还要早早下地……对于泡在蜜罐子里长大的我们来说,这次锻炼是一个挑战。
摘棉花收获了什么?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002班学生靳发兰说,“通过摘棉劳动让我深深感到,人不能只生活在温暖的怀抱中,必须去尝试一下农民的艰苦,这样能让我们更成熟一些,更懂得一些人生的哲理与人生的真谛。”
市场营销002班陈雅雅忘不了摘棉的最后一天,因为要做好收尾工作,同学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干着,当劳动彻底结束时,已是繁星当空,同学们早已疲惫不堪了。想着20天里,同学之间凝聚起来的牢不可破的友情,恋恋不舍的心情油然而生。已忘记是谁的提议了,大家唱起了歌,回营地的路不再遥远了,黑夜不再让我们胆怯。“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深刻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无法战胜的。那一个晚上,我们肩并肩走着,黑夜里已有一丝凉意,但我们心中烈火燃烧!”陈雅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