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评论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为青少年打开中医的大门
2017-03-21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原标题:为青少年打开中医的大门(新论)

  中医药进校园,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更年轻的基点,也为青年人树立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土壤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走向未来的根,而基础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根。如何让基础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根系互相涵养,催生更多有益的教育成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命题。这些年来,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已广泛走进校园,相对而言,中医文化进校园的“进度条”还落后很多。

  也许有人会觉得,中医药与基础教育关系很远,其实不然。中医养生保健最讲究生活规律,调和调养,中医药学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今天,孩子们上学压力都很大,颈椎病、头疼、失眠、肥胖等症状普遍。而如何缓解疲劳、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本就是“大教育”的题中之义,不应排除在校园外。一年多前,人大附中开设“中医文化进校园”研修课,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今年的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2017年年会上,我们联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向全国中小学发出推广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手法入校园的倡议,获得了不少学校的积极响应。

  我们常说,健康好比1,事业、家庭、地位、钱财是0。有了1,后面的0越多就越富有。反之,“1”失则万无。今天,健康中国已成共识,健康应贯穿生命的全周期。让中医药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中医名家,而是通过科学认知更好地理解健康;不仅是教给他们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更是让他们学会在与天地共和、与四时同序中健康成长。可以想象,如果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个孩子,就会有“健康家庭”;这样的健康家庭多了,便自然汇聚成“健康中国”。

  礼敬中医之心不可无,但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方式实施上,却不能不慎重。经过反复调研,人大附中决定从“中医养生保健手法”入手,因为比起针灸、拔罐,它更安全,更适合中学生。其实,人们熟悉的眼保健操就是中医养生保健手法的一种,通过让学生由此及彼掌握更多的养生保健技术,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健康意识,甚至能够惠及家人,同时,也能让有兴趣、有天分的苗子得到个性化培养,为国家的中医发展事业储备人才。

  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屠呦呦因为源自中医药灵感的青蒿素获得诺奖,国外越来越多的中医孔子学院推广中医文化,世界的镜子在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这个角度看,中医药进校园,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更年轻的基点,同时也为青年人树立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土壤。

  健康理念的培育、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在中学校园推广中医药文化,只是拾起了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把钥匙,但或许就是因为这把钥匙,有学生就坚定了“上医医国”“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人生观,有学生就愿意去追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智慧,有学生因此笃定志向,愿意为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永续发展而努力,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刘彭芝:我的人生,为教育这一大事而来!
· 刘彭芝: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
· 人大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领跑当代基础教育
· 追求卓越——李小萌专访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
· 刘彭芝校长写给海外校友的一封信
· 刘彭芝:努力创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校
·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她微笑着领跑中国基础教育
·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我对素质教育的认知
· 人大附中具有创造性的劳技课
·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的爆笑感人语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