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3日,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任仪式在中南海紫光阁隆重举行,温家宝总理向6名国务院新参事颁发聘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是国务院聘任的新参事之一,她长期关注教育资源均衡化问题,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专家组咨询专家。刘彭芝说:“成为参事后,我会更加关注教育问题,也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成果通过更加便捷的渠道提供给决策部门。”1997年至今,刘彭芝任人大附中校长已是第13年了,她打造了一所“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学校,创造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奇迹,为中国基础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增光添彩。刘彭芝本人无疑成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标志性人物,被温总理称为“真正懂教育并有实践经验的教育专家”。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大智慧:登高望远的教育哲学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
在采访刘彭芝之前,一个问题久久在记者脑中盘旋:人大附中为什么在刘彭芝手中会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学?若说名校,北京可谓多矣强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大附中独树一帜,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瞩目?为国内外教育同行所关注?
校长的站位高度,决定着其办学的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视力”所能抵及到的“远方”。1997年7月3日,那是刘彭芝当选人大附中校长的第5天,她向全校教职员工宣布了人大附中的奋斗目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这决不是心血来潮,而只是她把积聚心头多年的一个教育梦想大声地喊出来而已。教育是实现梦想的过程,前提是敢做梦。
刘彭芝校长引领全校教职员工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站在中国和世界的教育视野上给人大附中正确定位,从时代的脉搏中找寻着人大附中未来的方向。在找准定位的过程中,“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智慧和力量”。刘校长率先提出了“世界一流”中学的十条具体标准,这十条标准成为人大附中人奋斗的“路线图”,确保了学校十几年来的超常规发展。
刘彭芝校长为人大附中确定的办学思想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她特别强调,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有“终极关怀”,我们不是为创办世界一流学校而创办世界一流学校,我们创办世界一流学校的最高理念,是培养学生有突出特长且全面发展: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刘彭芝校长如何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呢?
——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与共鸣。刘彭芝校长认为,德育是“根”的教育,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以生命影响生命,这才是德育的康庄大道。多年以来,人大附中秉承“崇德、博学、创新、求实”的校训精神;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始终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德育的基础;始终坚持把德育贯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始终坚持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始终坚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把人的发展与祖国的腾飞和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紧密结合。打造充满人文关怀和现代气息的学校文化,是所有人大附中人的愿望。人大附中的德育工作,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给学生一片广阔的蓝天。学校开展了学生党校、老红军讲座、离队入团仪式、尊师礼仪讲座、志愿者进社区、赈灾捐款、捐红十字书库、成人仪式、学手语迎奥运、争做奥运城市志愿者、走进临终关怀医院等活动和模拟联合国社团、志愿团、优雅少女俱乐部与校园文化节、科技节、电影节、艺术节、体育节、歌舞嘉年华以及各种德育主题课等。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和帮助,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开设一个人的班级……
——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刘彭芝校长带领部分教学骨干走访芬兰、新加坡、英国,独闯美国托马斯?杰佛逊理科高中,带回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前开展课程改革的尝试,与世界名校结为友好学校,启动“中加远程教学”,实现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纽约州堪顿中学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活动,还与日本、意大利举行远程教学活动等。
——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人大附中自觉的课程改革与自觉的课程文化,贵“久”贵“继”,突出体现了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的和谐交响。其目标是,调整必修课、丰富选修课、突出特色课,增加校本课程比例,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学会选择。学生在虚拟的科学实验室接触最新的前沿科技,在多达150多种的选修课程表中自由选择,在同外教的沟通中感受多元文化,在新奇的劳技课、通用技术课中大胆畅想、动手创造。学校把著名专家学者请进人大附中,学生则走进大学、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近距离地感受科学家的报国情怀、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人大附中的12名同学参与了破译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实验,他们的成果获得了全国大奖,世界权威杂志《Nature》中首次出现了中国中学生的名字。
——开辟超常教育的绿色通道。刘彭芝作为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倡导者、实践者和亲历者,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条超常教育创新之路。从超常儿童实验班基础、华罗庚数学学校、华罗庚学校、仁华学校名称的改变,我们也会读出她对超常教育理解的提升。最宽广的平台给孩子们打开了,他们酣畅淋漓地表现着自我:视数理化为“天书”的王羽熙在人大附中快乐地挥动画笔,自由地挥洒才情;雷诺车手程丛夫在享受着赛车场风驰电掣的成功的同时,同样享受着课堂的宁静和与同伴嬉戏的开心;还有发明天才吴天际、校园“黑客”侯小迪、学苑怪才潘思塑、剑桥学子肖盾、世纪少女杨夏男、少年导演杨迪、英语奇才由宓、小小摄影家宋淼……
——尝试高中教育改革。刘彭芝校长对高中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在教育大格局中,高中教育地位重要。高中教育好比一个人的腰,腰间无力,什么事也难干好;高中教育又好比足球比赛的中场,中场太弱,进攻和防守都成问题。因此,高中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素质教育和升学的兼顾中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她引领人大附中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五个“打通”上:一是打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间的关节;二是打通信息、知识、智慧、能力之间的关节;三是打通严格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节;四是打通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之间的关节;五是打通感情凝聚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关节。
十多年来,刘彭芝带领全校师生实现了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多项突破:创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创造发明”课(1993年)、“青少年科技俱乐部”(1999年)、“少年科学院”(2006年)为载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搭建起以“三高”足球俱乐部、艺术团、国际象棋队、健美操队等发展学生潜能的多元的素质教育大舞台,努力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教育应该是尊重与宽容,是同情与关爱,是引导与激励,是平等与合作。学校应成为他们幸福成长的乐园——不仅要让他们通过现在的努力获得将来的幸福,也让现在的成长过程充满幸福和快乐。”刘彭芝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