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一场“科学与艺术”的对话,吸引了200多名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北京印刷学院多媒体专业三年级学生叶芳兴奋地告诉记者,能聆听几位科学界、艺术界大师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这一天是2002年科技活动周的“艺术与科学日”。由中科院院士郭慕孙、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巨德、博士生导师包林,及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张泰昌,就“科学与艺术”展开对话。报告厅座无虚席,台上台下有问有答,气氛异常活跃。“科学、艺术两者关系是什么?艺术的介入,是否会影响科学的初衷呢?”一位男生首先发问。
刘巨德回答:“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如同一对亲姐妹,艺术是科学的血脉,科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境界。”在列举了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发明受艺术启发的事例后,他引用了李政道曾说过的话,科学进程中出现大的成果和发现都需要艺术的直觉想象帮助,单凭逻辑推理是无法达成的。
两鬓染霜的张泰昌从书包里拿出几幅画和一些简单的道具,笑呵呵地说:“轮到我考你们了。”他举着一张16开的白纸,慢条斯理地问台下大学生:“谁能从这张纸中钻过去?”台下鸦雀无声,年轻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上台一试身手。“你们不试我试了。”只见张泰昌先生一上一下很快将白纸撕成一个又长又细的纸条,首尾一连就形成了一个大纸环。“原来是这样啊!”台下一片掌声和惊叹声。
张泰昌先生又拿出一幅画,让台下的学生们看看画的是什么?很快台下就有人回答:“一位老婆婆!”张先生不置可否,只是轻轻地说:“再看看”。又过了一会儿,台下又有人大声说:“是一个年轻的女子!”
张先生笑了,说:“你们说的都对,但不全对。这幅画从左往右看,是一个长得很丑的老婆婆;从右往左看,却是一个系着围巾的美丽少女。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世界上的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科学需要发散性思维,科学之所以需要艺术,就在于艺术能够培养人的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想象。”
张泰昌认为,一度我们培养人才只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教育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学校教育不是大教育。今后必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三者并重。“科学需要艺术,艺术同样也需要科学。”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巨德说,科学介入艺术,让艺术家具有更多的眼睛,可以从更多的渠道深入艺术之路。博士生导师包林认为,在我们生活的许多层面,如在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上,科学技术的提高促进艺术形式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很快就要结束了,面对台下的年轻人,刘巨德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在科学领域能取得多大的成果,最终取决于他的人文情怀,即艺术修养。21世纪人才需要艺术和科学的互动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