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出台居住证制度两个月以来,已有1100多名境内人才获得上海市居住证,其中20%的获证者是专科以下学历,既有高中学历的美工,也有中专学历的演员,更多的是职称学历都不高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以前人才引进条例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不再成为限制,人才不再与职称学历划等号。同期,山东济南市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坚决打破了干部、工人身份界限,符合条件的农民也可报考县级机关公务员,报名首日就有40名农民获准填写了应考登记表。
这两大喜讯昭示了我们社会人才观念的悄然变革,这和去年以来深圳、杭州等城市出现的“技师身价高于硕士”现象,同样值得欣喜,耐人寻味。
“人才”这个概念,应该是指内在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学历、职称或身份,它主要是指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这种能力和学历职称没有必然联系,这种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和检验,而学历却不是在实践中获得的。需要即人才,实用即人才,创造即人才。有人也许会批判这是“实用主义”,但是,不实用的“人才”有什么价值?学历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价值只能体现在人的行为和创造中。一个人是不是“才”,成没成“才”,不是看你拿到了多高级多名牌的学历,而是看你为这个社会做过什么,创造过什么,付出过什么,拿学历还只是对社会的一种索取。一个人即使拥有再高的学历,若是经不过“能”与“做”这两个标准的考验,他的学历就只是“一纸空文”,他就不是人才。
那些表面的东西只是贴在脸上的“标签”而已,然而这些“标签”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误导。比如高级技术工人在全国都普遍紧缺,这是因为他们学历不高,社会没有承认这些人才的社会地位,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工资待遇。结果就导致了严峻的局面,技工奇缺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观念的变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现在依然有人鼓吹学历至上,依然有人看不惯“高级钳工身价高于硕士”的现象,指责“有误导之嫌”。其实这绝不是人为的误导,而是市场的定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