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人才培养 > 人才动态
北京最需哪些人才?北京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2002-11-29    记者冯瑛冰 王蔚

字体大小:

  北京人才市场连日来红红火火,各类招聘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求职者。北京市人事局向记者提供的信息表明,北京目前普遍短缺高层次复合

型、创新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北京需求的人才以本科生为主。

  北京最缺哪些人才?

  据介绍,北京目前非常缺乏的人才主要有4种:

  1、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利用五大行业的领军式人物,即熟悉本行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了

解本行业当代国际前沿发展状况,有能力制定正确的行业、系统、部门发展战略与对策,推动行业迅速发展的“帅才”。

  2、在基因工程、生物芯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级人才。

  3、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人才。

  4、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哪些专业最缺人才? 

  据介绍,新世纪前5年,不包括党政国家机关,北京人才需求量位居前15位的专业依次是:

  建筑工程、机械工程、市场营销、电气及自动化工程、会计审计、铁路工程、计算机软件、西医医师、化学及高分子材料、管理科学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交通工程、计算机工程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财务管理。

  这15个职业的人才需求,约占全部人才需求量的56%。

  北京需求人才以本科生为主

  未来几年,北京需求人才数量最多的是大学本科毕业生。

  “十五”期间,北京人才需求各学历层次中,本科生需求为24.69万人,研究生7.31万人,大专生5.14万人,中专生3.15万人。

  从北京需求的人才类别看,工程技术类人才居第一位。

  北京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需求人才

  “十五”期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85%有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平均每家企业引进人才约74人。

  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人才类型以技术类和高级管理人才为主。其中,电子类人才所占比例为33%,信息技术人才占22%,高级企业管理和机电

一体化人才各占11%。

  从技术职称看,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引进的人才,以中高级为主体。其中,中级职称占38%,高级职称占20%。而初级职称仅占13%。

  从学历看,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引进的人才,以大学本科为主,其次是硕士,二者的比例分别占61%和26%。而博士和大专毕业生分别为5%和

8%。

  据被调查的高新技术企业反映,目前他们大量需求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将来人才发展的趋势就是企业对高级复合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

争夺。

  北京各类学校普遍需要引进人才

  “十五”期间,北京高校和中小学普遍需要引进人才。

  据介绍,北京高校的人才需求,以研究生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为主,专业主要是英语、计算机、金融、保险、经济、企业管理、财政学、

新闻、法学、会计审计、信息管理、数学等。

  北京中小学教育的人才需求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专业有英语、计算机、数学、中文等。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03年10种人才魅力四射 薪酬差距将加大
· 第四届全国人才交流大会在京举办
· 学历不再是人才“标签”
· 院士:到底该怎样吸引人才?
· 广东硕士子女免缴借读费
· “中国制造”呼唤高层次技能人才
· 首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
· 教育部确定今年援藏项目培养高学历人才
· 招聘行情显示:学历不再是用人首选
· 求职最难和最易的城市在哪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