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大家谈⑥】关键词:强化实践
社会实践的主战场是基层
■林东伟
社会实践工作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人才成长规律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新时期,推动社会实践工作重在提升质量,核心是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社会实践工作的对象,也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牢牢把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践中,要依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兴趣、成长客观需求等方面,设计实践方案,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多年来,厦门大学建立了“社会实践工作分类引导,学生依据兴趣选题组队”的工作模式。学校从学生知识训练、成长需求出发分类实施社会实践:低年级本科生重在“体验式”实践,以国情考察、革命教育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进村、进厂、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会正确观察生活;本科高年级学生重在“专业性”实践,主要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实训等;研究生重在“服务型”实践,为经济发展规划、农业综合开发、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学生还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时事热点、地方难点开展调研,将调查研究成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学校法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乡土视野中的纠纷解决——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本》获得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