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大家谈·家庭教育之综述篇
家庭教育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从4月23日开始,本报“热点大家谈”栏目聚焦家庭教育,引发强烈反响。系列报道以一对父女间的“教育战争”为切入点,讲述了被网友称为“男版孟母”的父亲苏以彬12年陪读、3次举家随迁,但却与女儿苏晓梅冲突不断的故事。截至目前,本栏目已在一版重要条位刊发调查篇、故事篇、讨论篇、专家篇等相关报道共9篇,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了读者与网友们的热烈回应。仅在首篇报道推出的数天内,本报微信平台就收到网友留言数千条。
在陆续收到的读者投稿、网友回复和专家来稿中,既有曾为人子女的“过来人”讲述亲身经历,也有现在的为人父母者分享心得体会;既有普通的读者网友吐露心声、表明立场,也有来自一线的教育专家剖析原因、提出建议。这充分表明,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以便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已成为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家庭教育应是快乐“成人”的教育
家庭教育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到底是为了让孩子先“成人”还是先“成才”?这是讨论家庭教育首先要直面的问题,也是现实中存在较多认识误区的地方。
是否只有考了100分的孩子才叫有出息?对于部分家长来说,这可能根本构不成一个问题,当然是分数越高越有出息。但是,图书营运经理卢十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100分成为父母所有的期盼时,它也会成为一个孩子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读者张丽萍把这种对100分的盲目期待比喻为家长们的“比赛思维”,只关注外在的、可使比赛获胜的“硬指标”,而忽略了教育内在的“软指标”,包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等。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四川省绵阳二中教师王瑶表示,家庭教育中对“成才”过度追求的满分教育倾向,体现了教育的功利化,是一种病态的教育。
苏以彬和苏晓梅父女就是典型的例子。可以说,这种物极必反的教育结果,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目标的错误所导致的。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讨论,很多读者和网友对家庭教育正确的目标理念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家庭教育应该重在打基础的“成人”教育,而不应该一味地追求“成才”,忽视“成人”教育的家庭教育,只能算是“一半”的教育、片面的教育。正如辽宁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邱连波所言,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养成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陶冶气质,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