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发展较早,但速度不够快,规模偏小。独立设置民办高校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12%,但在校生仅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的5%(不含普通高校民办二级学院)。省委、省政府最近提出,广东高等教育“十五”期间总规模要从目前的47万人提高到8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这对民办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初显职业教育特色
广东省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9所,即私立华联学院、南华工商学院、培正商学院、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潮汕职业技术学院、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亚视演艺学院和建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共236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47万在校生的5%。该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但仍吸纳了社会资金约8亿元。
民办高校的办学者从一开始便清楚地认识到,民办学校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能够生存发展主要是靠质量,靠生源。因此他们从学校诞生之日起,就把质量视为生命,注重抓好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是我省首间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从办短期培训班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集技工、中专、高职于一体的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各类层次在校生已接近万人。潮汕学院办学的时间虽不长,但已经初显自己的特色。学校为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采用“2+1”模式,在校学习两年,修完全部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后一年在岗位上实习,以学到谋生的真本领。由于动手能力强,许多学生未毕业便被单位“订货”。去年该校第一届500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5%,排在同类院校的前列。
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实践和发展趋向表明,民办高等教育对于发展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有重要作用,是办学体制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今后将是高教大众化任务的重要承担者。
办学之路曲折坎坷
广东省民办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肇始之日起,就得到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总的来说,发展是健康的,但办学之路并不平坦。
首间民办高校私立华联学院创办于1990年。它是由广州部分高校一批离退休的老教授、老专家集资创办起来的。开办之初,只有英语和日语两个专业、63名学生,属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1994年4月,省政府批准成立私立华联学院,同时参加全国统一招生。现在,该校在校生已有4000多人,专业设置发展到11个系23个专业。12年来,这所学校不花国家一分钱,培养出6000多名大专层次的毕业生,为各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然而,华联办学之路曲折坎坷,校长侯德富把它概括为三句话:第一步“借窝生蛋”,最初借用华南师范大学教工俱乐部作为办学培训的场所;第二步“租窝生蛋”,在广州天河区棠东村租了部分民房和厂房用作办学;第三步“建窝生蛋”,学校从1995年开始就筹划建设自己的校园,先后多次与广州兴华制药厂、中国有色金属广州运输公司、萝岗镇、南岗镇等商谈征地建校的事,由于种种原因均没有成功。直到2000年7月,华联租用东圃镇小新塘5万平方米的“烂尾楼”作为校舍,又投资了五六百万元建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征地问题最近才得到解决。
位于普宁市西郊莲花山畔的潮汕学院于1996年筹建,投资过亿元。尽管办学条件好,但当时愿意进民办高校读书的学生不多,2000年该院录取新生1600人,报到的仅207人;2001年录取1500多人,报到的283人。面对这种局面,投资者之一的广东超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纪先生谈起来几乎要掉眼泪,感叹这所学校“生不逢时”(一开办就遇到高校扩招)。幸亏去年有了转机,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在招生政策上加大了对民办高校扶持的力度,另一方面社会的观念正在转变,1500多名新生跨入了潮汕学院的校门,办学者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四大问题困扰发展
广东民办高校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偏小,大都是“麻雀学校”。规模最大的培正商学院接近5000人,最小的亚视影艺学院仅43人。在发展过程中,我省民办高等教育面临较大的困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认识不愿就读
一是观念问题。近几年民办高校出现了招生不足,报到率较低的现象。有的考生被民办高校录取了,宁愿放弃,或到中学复读待来年再考,也不到民办高校就读。2000年报到率最低,大约50%—60%,2001至2002年报到率高一些,高的也只有70%—80%左右。有关人士认为,这主要是观念问题,在我国,几十年来大学都是公办的,收费较高的民办学校是新生事物,由于宣传不够,群众对民办高校认识不清,信心不足。
条件不错地位不高
二是不平等竞争。广东省9所独立设置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打滚办学条件已经不错,实力也相当。但一些民办高校反映,近年来,原来有一些办学条件不足的民办学校,由于挂上某公立普通高校成为其二级学院,利用了普通高校的无形资产,招生立即红火起来,与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形成不平等的竞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从“二等公民”变成“三等公民”。
资金“瓶颈”难以解决
三是资金问题。民办高校政府完全没有投入,启动主要靠民营资本,维持运转靠收取学生学费。有的民办高校原来是靠集资或办学积累滚动发展起来的,要进一步发展和上规模就必须要不断增加投入,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但我国一直强调投资办教育不应以赢利为目的,所以敢往民办高校投资的人不多。资金问题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解决?民办高校希望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政府提供贴息贷款。
待遇不高师资不稳
四是教师队伍。民办高校要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稳定的师资队伍。而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主要任课教师都是公办高校退休的老教授,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毕竟老教授们年纪大了,他们能够上讲台的时间是有限的,培养骨干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一道必须逾越的门槛。随着政府对公办高校的投入增加,公办高校的教师待遇近年来得到较大提高,这使得民办高校教师待遇较高的优势不复存在,难以留住优秀的青年教师。
□尾声
面对当前高教大发展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这种形势,民办高校的领导仍然充满信心。他们坚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没有两条腿走路是不行的。私立华联学院院长侯德富说,现在的民办高校就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个体户,从被冷眼相看到成为现在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民办教育的明天肯定也是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