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
——访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
汤敏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84年赴美国伊里诺伊大学经济系学习;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被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经济学家;2000年调到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任首席经济学家;2007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2010年12月起任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2011年起为国务院参事。任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区域间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金融业务。
以数字化制造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抓住这次历史性的机遇,就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若失之交臂,则可能离建设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渐行渐远。中国已经错失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会,绝不能再错过第三次。但是,我们靠什么抓住这次机遇?关键靠人才。
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能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
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
荷兰人用3D(三维)打印机打出了人的下颚骨,并移植到人体上,效果非常好。3D打印机颠覆性地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
记者:我们过去常常讲工业革命,也讲教育革命。为什么现在要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话题呢?
汤敏:因为近些年,新的工业革命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而且在最近几个月发展得非常快。前不久,英国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