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
青年时成都求学,在晚年定居成都,107岁的四川内江人晏济元目前依旧身心两健,还在成都续写自己画坛与人生的传奇,风雨飘摇曲折坎坷的百年人生,他是怎样走到今天的?是刚直不阿,是宠辱不惊,是清心寡欲,是许多至今尚未被世人发掘出来的朴素真理。
核心人物
晏济元,名平,别号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州散人,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自幼习字学画,与张大千为总角之交。在毛泽东主席七十大寿时,他应郭沫若之邀作国画《红日青松图》以赠,深受毛主席喜爱。朱德赞誉他“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采访手记
晏老接过记者递上去的名片仔细端详,对色彩和图案的敏感,让他一下就注意到了上面印着的报徽,“形状像一只眼睛,中间是地球”。听完我的解释,晏老显然已经明白这个logo的含义,笑了起来。
跟之前看到的文章描述的一样,晏老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气质儒雅,眼睛尤其好,写字画画看书看报都可以不用老花镜,只是耳朵有些背了,旁人跟他说话要扯着嗓门。老人听得清就应一声,大多数时候听不清,就画自己的画,看自己的报,报纸翻得快,看到“剪纸唐诗三百首,万米长卷迎奥运”的标题停了一下。家人介绍说,晏老一生爱国,心系天下大事,国家命运,早年虽然无比钟爱艺术,却毅然选择了科学救国之路,学习机械工程,“ 9·18”事变以后,他和张大千一起搞募捐展览。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残疾人基金会、湖南水灾、非典、海啸等,都有晏老的捐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血丹心,应该也是晏老到现在依然精神矍铄的秘诀之一吧。
采访那天,恰巧碰到崇州的童春云和朱明来探望晏老,两位是晏老的学生。童春云说,晏老喜欢热闹,最喜欢人来看他,作为学生,他们最懂老师的心思。这一次,他们又带来了一张丈二徽纸。朱明说,晏老现在画画很少,要特别有兴致了才会动笔,他们就经常找些稀奇古怪的纸来逗出老师的兴趣。晏老是学工科出身的,对工艺要求很高,对造纸工艺也一清二楚,世人知道的“大千纸”,实际上是当年晏济元和张大千一道办抗日募捐联展,两人同在青城山画画,为解决战时纸张匮乏之难,晏济元只身前往夹江石子青纸坊研制出的。对工艺的偏爱,让晏老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爱好——喜欢搜集小刀,目前已搜集了国内外的小刀上千枚。能文能武的晏老让家里的保姆都觉得头疼,开玩笑说“麻烦得很”,吃荷兰黄油,喝巴西咖啡,衣着讲究质地,更要干净,生活一点都不会马虎。快到中午了,保姆进来,晏老问她豌豆火巴没有,但又不能烧烂,加盐味精就行,不要别的香料,汁水不要多,多了就入味了,嘱咐了一长串。童春云说,不要看晏老107岁了,清醒得很,搞不好还会说反话来“修理”人。
上午很快过去了,晏老决定休息一下。那张铺在案上的画纸,终究还是一笔未动。尽管市场上晏老的画价还在攀升,但老爷子还是想画才画,没兴致没灵感绝不画。他有句名言:“强人画画如钝刀割肉。”
他曾东渡日本求学,与郭沫若同船下渡;他曾与张大千联袂举办画展;他曾与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谢玉岑等交情深厚;他曾作国画《红日青松图》赠送毛泽东,朱德曾盛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他淡泊名利,大隐于市,从画坛退居民间,逐渐淡出国人视线。
新世纪,当画坛大师悉数走尽,传统画趋向荒芜的时候,人们惊喜地发现晏氏宗师依然健在。
7岁染指书画,百岁勤于笔耕,如今已是107岁高龄的晏老,仍身心两健,作画、写字、治印不减当年,对艺术孜孜以求,欲达最高境界。
2005年,一生坎坷、漂泊的晏济元最终定居成都,在这里续写画坛与人生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