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已成为当前教育讨论的热点,论者似乎都是简单地从高中分科合科的利弊得失、与高考的关系、学生的负担等方面来论争。我觉得,应该跳出这个思维框框,从基础教育的任务、时代的要求、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以及考试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全面思考。
●不能简单地决定高中文理分科或者不分科。不分科不等于学生都学习一样的课程,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选择的自由空间。如果一定要分科,那也不能简单地分为文理两科,而是要多种分科,同时加强文理基础知识教育,真正打好人生发展的基础。
作者:顾明远,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已成为当前教育讨论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有54%的人赞成文理不分科,有46%的人赞成文理分科,几乎旗鼓相当。但是我从讨论中发现,论者似乎都是简单地从高中分科合科的利弊得失、与高考的关系、学生的负担等方面来论争。我觉得应该跳出这个思维框框,从基础教育的任务、时代的要求、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以及考试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全面思考这个问题。
从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来看文理分科
大家都知道,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的,是奠基的教育。但是基础教育要打什么基础却不是人人都明白的。许多老师和家长只把它看作是为升学打基础。其实打好基础的含意是广泛的。我认为基础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应该包括3个方面:一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这是最重要的,是其他基础的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魂和心理素质,人生难有好的发展。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不只是为了升学,而且是为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教会他们会学习,会不断获取知识。在当今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的不断转型,一个人可能要多次转换职业。没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的。三是要打好走进社会的基础。这就要较早培养社会责任心、与人交往和共同生活的能力。从这3个方面的基础教育任务来看,文理各科都是重要的。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正是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时刻,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逐渐树立志向、选择专业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需要拓宽视野、夯实基础、提高素质。高中课程的设计就是考虑到中学生所需要的这些基础。较早文理分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许多地方正在酝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因此需要改变过去精英教育时代把高中作为大学预科的做法。
其实,高中文理分科是“高考”逼出来的。“文革”之前高考文理不分科,“文革”以后一段时间也不分科。后来,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开始分科,最初在高三分科,后来在高二,现在许多学校从高一就开始了。这种分科,大家想想是否有利于打好上述3个方面的基础?
从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看文理分科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高度发达,这固然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但是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特别是使一部分人滋长享乐主义、个人欲望无限膨胀、道德水准下降。因此,有识之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首先推出STS课程,即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把它作为公民的必修课。要教育中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避免技术至上主义对社会的危害。大学通识教育一直被世界著名大学所关注,如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工程院校,通识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大学都在强调大学生要拓宽文理知识,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使得科学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而总的趋势是综合。许多创新都产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高等教育的知识结构越来越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跨学科、文理渗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需要数理知识;工程学、建筑学的专家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他们设计的工程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有人文情趣。在我国,过去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基础狭窄,专业发展受到限制,一直受到学界的批评。改革开放以后,提倡通才教育,要求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从现实生活来讲,兼备文理知识的人,无论是就业或转岗,还是组织能力及与人交往都具有优势。许多大科学家都提倡文理兼容,钱学森还说过,他的成就得益于音乐。
大学尚且要文理结合,高中就分科是否有悖时代的精神?有些论者赞成偏科,常常举一些特殊例子,特别是老一辈大师级人物来说明。但是要知道,现在时代不同了,如果作家不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恐怕很难创作出反映当代科技创新的英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