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声音
李志民:孩子的起跑线
2018-02-27  主编微讲堂  李志民

字体大小:

  经常听到“教育家”和家长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在大中城市里,甚至县城,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禅精竭虑,不惜花大价钱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竞赛补习班等等。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不报班就会输在起跑线上,那么,怎样理解“孩子的起跑线”呢?

  一、起跑线很复杂

  影响起跑线的因素很多,个人和家庭很多时候是无法选择的。例如:出生无法选择,出生是无法改变的起跑线。父母社会地位,家庭财富多少,户口在哪儿,大城市或农村,甚至亲戚朋友关系都有可能影响你的起跑;国家政策法规是重要的起跑线。每一次政策法规的修订,实际上就是调整和改变起跑线,假设《义务教育法》把义务教育阶段由九年修改为十二年,那么,现在的高中起点线就会大变,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调整学区布局,您家的学区房优势就会变更,孩子义务教育阶段的起点线也会相应变化;教育部门调整学校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好学校增多,孩子的起跑线自然会提前,等等。

  二、起跑线很多

  对于积极进取的人,人生处处是赛场,当然就会处处都是起跑线。人一生中的起跑线很多,从各阶段入学选学校学习,到就业时的职业选择、再到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挑战、职场晋升等等。幼儿园的好差是起点,小学是起点,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无不都是新起点;职业种类肯定是工作的起跑线,不同的职业选择就大致决定了你今后的人生路径。假如你选择了公务员,办事员、科长、处长、局长都是新的起跑线,而且还分正职和副职;教师的职称职务序列,工程人员的职称职务序列,企业工作岗位都会出现新的起跑线;甚至退休后的再充电,养老院同样有好有差,同样面临选,同样是新的起跑线。

  三、起跑线具有积累特征

  假设孩子的父母既不勤奋也不懒惰,社会也没变化,那么,父母当年的起点就是孩子今天的起跑线。首先,勤奋努力可以改变起跑线,父母的努力就是给孩子助力起跑。当年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后留校工作,当了大学教授,该教授的孩子小学的起点肯定比教授当年小学的起点高。同理,当年教授的孩子虽然小学起点比农村孩子的小学起点高,如果教授的孩子没有足够勤奋,教授的孩子再当教授的可能性就小;其次,起跑线是逐段累加的,孩子个人前段赛跑的努力程度决定下一阶段赛跑的起跑线,小学教育的起点和努力程度决定了中学的起点,以此类推;其三,过程努力很重要。人生就是马拉松,只要过程努力,起跑早晚都能赢。一两次的起跑略慢不一定对人生有多大影响,同样,一两次的抢跑成功也不应定会给人生带来多大优势,重要的是积累过程。

  多数家长说的起跑线,实际上是家长幻想让孩子抢跑。家长也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要逼迫孩子今天上这个补习班,明天那个加强培训班,孩子的兴趣很重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在互联网时代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家长对孩子成才的认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家长期望孩子成龙成凤,成为社会精英都可以理解。咱家孩子身高无法超过姚明,跑步快不过刘翔都可能是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智力也一样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只不过没有身高那么显性罢了。家长做好自已,就会给孩子的起跑线助力。

  (主编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站在起跑线上 父母的那些“忧愁”
· 评论:孩子的“起跑线”在于精神成长
· 学前儿童盲目“进补”会“伤”在起跑线上
·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校园冷暴力的土壤是什么
· 六一4家长生活状态扫描:忙碌 纠结 焦急 平和
· “二代”现象透视 穷二代:别让我输在起跑线
· 是什么让我们对教育如此焦虑,有解吗?(二)
· 孩子成绩急不得,卷也没有用,循序渐进才有效
· 教育要以国计为重,民生为要
· 教育承担的是对知识的责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