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两会上,教育问题都是广受关注的热点之一。今年,参会代表委员们关于教育的建言献策只增不减,尤其是“二孩”政策放开后,随之带来的学前教育问题,更是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最羡慕步行上幼儿园的那些孩子”
家住丰台区的常女士儿子今年4岁了,自从孩子出生,一家人没少费心。孩子2岁时,常女士选择重返职场。由于不到三岁的正式入园年龄,只能将儿子送到了附近的私人幼儿园。说是幼儿园,但其实只是一个100多平米的普通住宅,里面有三个“老师”负责照看着七八个孩子。
去年3月,眼看着孩子到了正式入园的年龄,常女士却发现自己家附近根本没有正规的幼儿园。最近的一家幼儿园也要乘坐4站公交车才能到,由于想入园的孩子太多,而幼儿园学位有限,幼儿园规定会优先录取该园所在小区住户的孩子,因此自己的孩子几乎不可能入园。随后,常女士只能将目标锁定离家更远、托费更贵的私立园。这一年来,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早出晚归,常女士算过一笔账,每天仅仅是送儿子上幼儿园的往返路上就要一个多小时,一年就是近300个小时。
常女士说,现在的她正在犹豫要不要二宝,她特别羡慕儿子同班的小朋友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幼儿园,这样“孩子每天就可以多睡一个小时。”
为何“入园难”
“去年有400多个家长提交了报名材料,但我们只能招收100多个孩子。”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园长李建丽说。与她有着同样烦恼的北京幼儿园园长不在少数,延庆区第三幼儿园园长吴丽娟说,据现在统计的一些数据估算,今年她所在的幼儿园也将有100个学位的短缺。
“入园难”问题与近年来本市人口出生高峰带来适龄儿童人口数量的增长不无关系。2014年,北京市常住出生人口为20.8万人,出生率为9.75‰,达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655万人,据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每年出生人口将在1750万至2100万人之间。
另一方面,“入园难”问题更普遍表现为“入公办园难”。去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公益普惠”程度不高,公办幼儿园占比仍然较低。
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近日表示,入园难、择校热等这些问题和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分布不均,教育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待更好吻合。
如何缓解家长焦虑
在此前举行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付志峰称,北京今后将通过新建幼儿园、调整公办园学费等,全力应对“全面二孩”后学前教育缺口问题,并将探索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同时,加大对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补贴投入。
身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李建丽提交了《关于推进幼儿园招生改革的建议》。她建议,今后入园参照中小学“学区制”的管理办法,根据对当地适龄儿童数量的测算,划定一定学区范围,采取网上报名、有计划地招生,减少家长“四处询问”的焦虑。
北京市政协委员、东城区光明幼儿园园长申玉荣建议,亟待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改进课程,加强幼儿园教师培训,应对“二孩放开”带来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