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是要打破框框、挑战权威、超越前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不守规矩的年轻人,取得新发现、搞出新发明的可能性更大
“五四”青年节没过几天,就看到“本科生不能署名第一作者”的怪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南开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把自己完成的一篇论文投给国内某家有名的学术期刊,得到的回应令人无语:论文符合发表要求,但希望最好把导师的名字署上,而且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最终,这位还没有导师的本科生,只好按照编辑部的这一特别要求,让指导老师充当第一作者,论文才得以发表。据中青报记者调查,有类似遭遇的本科生不止一例;有的学生因为不愿意向“身份歧视”低头,结果论文无法发表。
实事求是是做学术的基本要求,学术至上当为学术期刊的基本原则,对于投稿,本应只管水平、不问身份。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据知情者透露:学术期刊本来对论文作者的身份没有要求,但许多刊物为彰显知名度、追求转载率和引用率,特别希望作者有教授、博导头衔。如果作者是不知名学者或者本科生,期刊会觉得降低档次,也会影响“大牌”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为此,有些杂志在介绍本科生作者时,故意隐去年龄及学生身份,只注明其所在单位。
有道是“适者生存”,仔细想来,上述学术期刊的“身份歧视”,不过是“重资历、轻学术”的国内学术环境下的条件反射。在各类科技活动中,类似“重名轻实”、“尊老歧幼”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科研立项,非得有学术“大佬”牵头不可,好像资历越深、年纪越大越有权威;成果评审,必须要院士当评审组组长,似乎不如此就不够层次;申请科研项目,名头越大、资格越老的“中标率”越高,名气越小、资历越浅的年轻人淘汰率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