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武汉7对父母放弃正规教育体系,“归隐”乡下自办“桃花源”式教育,一时间引发诸多争议。
实际上,放弃学校教育的现象并非今天才有,“在家读书”一直都有,最为知名的有郑渊洁之子,且现代“私塾”式的教育现象也层出不穷。
不过,非常规教育伴随的总是争议,支持者多处于对现行教育的不满,而反对者则认为“即便是社会教育还有不足,但放弃并不是好的选择,桃花源中的孩子不可能当一辈子隐士,终究要和社会接轨”,也有人认为“桃花源式教育风险太大,无异赌博”,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放弃义务教育的做法,是非法的”。
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并不一定在学校才能进行教育。据报道,在美国,“在家上学”的现象从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到2011年,美国放弃学校教育,选择在家上学的孩子达200万。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配套措施,并且这种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接通的,随时可以转换。
那么,“桃花源”式教育在中国是否能够行得通?引起争议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是未来教育的一种方向?还是洪水猛兽般不可取的选择?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说:“‘桃花源式教育’忽视人的社会性和现代性,确实有一定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倒逼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让我们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
“桃花源”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北京晨报:放弃公共教育系统,自己教育孩子,这些年来争议颇多,您怎么看?
孟繁华:“桃花源”式的生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很多知识分子向往,也有可能实现。但是在现代社会,现代化辐射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公民,人不再可能和社会割裂。教育也是如此,从教育意义上讲,不能朝小农时代私塾式、田园式的教育方向走,因为这样培养的人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北京晨报:支持“桃源式”教育的人认为,这样的教育对于保护孩子有益,可以使孩子少受教育弊端的伤害,是这样吗?
孟繁华:从保护孩子的天性上讲,确实可能有利,现行的教育模式也确实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但倘若为社会教育存在问题而完全放弃,其实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我个人来说,并不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