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私塾能解决应试教育弊端?替代不了学校多元化教育
2017-09-15  工人日报  

字体大小:

  私塾替代不了学校的多元化教育

  又到一年开学季,在孩子们纷纷迈进校园之时,却有一些家长反其道而行之,将孩子送进私塾读经练武,接受所谓的“新教育”。如据媒体报道,杭州一名11岁男孩搬了一个暑假的砖,说是为了锻炼身体。搬砖男孩开学本该上六年级,父亲却不顾校长和亲友的极力劝阻和反对,让11岁的小朱退学,接受“新教育”。

  近几年,一些家长让孩子退学上私塾的新闻屡见不鲜,尤其是市面上各种“读经班”“私塾学堂”打着国学的旗号,吸引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一些家长更是剑出偏锋,让孩子退学上私塾。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孩子在常规学习之外,多接受点国学教育,对其涵养性情,提升人文素养、人格修养都有很大好处。但是,舍弃正规的学校教育,无视孩子需要接受正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将孩子送到私塾、国学班等机构去学习,或者在家上学,并奉之为个性化教育、精英化培养模式,则不值得提倡。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家长送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带有强制性。送不送孩子上学,不只是家庭的私事,更是法律该管的公事。

  因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存在一些弊端,一些孩子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过,因此让孩子退学上私塾,是一种过分的纠偏。由于缺乏相应规范,各种私塾、国学班往往鱼龙混杂,有的教育内容过于偏激,主要集中在传统经典的学习上,或者干脆只读“经”;有的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如让孩子通过大量体力劳动“打磨躁气”等;有的师资实力欠缺,己之昏昏显然难以令人昭昭。这些教育方式容易流于让孩子生吞活剥、死记硬背,难免会让孩子疏离现代知识、疏远现实社会,极易抑制孩子的潜力、活力。虽然家长的初衷是培养健康而完整的人,结果却往往忽略孩子全面发展的机会。

  从私塾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从在家上学到进校学习,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教育进步的体现。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建立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现代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夯基垒台作用,基础内涵非常丰盛。尤其在当下,学校教育绝不意味着只是让学生将几本教科书烂熟于心,而是有助于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今天的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更加文明、更加科学、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适逢开学季,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明确表示,在家上学和退学上私塾的行为,违背了义务教育法,敦促这些家长保证辍学学生尽早复学;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这样的表态维护了青少年的正当权利,值得点赞。此外,要想治标又治本,还要进一步帮助家长厘清观念,对个性化教育有科学、正确的认知,助其认识到个性化、多元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模式并非不可调和,学校教育之于现代文明社会公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绝对不是私塾等方式所能替代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桃花源式教育引热议:“私塾”能否成为桃花源
· 深圳梧桐山现“读经村” 私塾学馆达十余家
· 10岁小女孩上大学引热议 人生慎按“加速键”
· 家庭私塾日益增多 折射传统学校教育理念受质疑
· 在家上学 “非主流教育”的路能走多远?
· 现代私塾,有利也有弊
· 在家上学、退学进“私塾”? 教育部:违背义务教育法
· 央财教授请辞硕导办私塾 要求弟子行跪拜之礼
· 短期内难以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 李志民:短期内难以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