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动态
生活、语言,谁牵引谁 "中式英语",大行其道?
2011-01-10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漫画:郭红松

  编者按

  2010年11月22日至27日,本报一版刊出系列报道《从手写汉字看文化传承》,受到热烈欢迎。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规范的语言是文化传统得以维系、传承的重要基础。当然,语言也要与时俱进,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当下,语言生活生机勃勃。网络语言潮起潮涨,挑战常人的接受度;影视方言风生水起,拨动凡人心中的亲近感;民间隐语若隐若现,提醒人们对非主流的言语习俗的关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语言,需要吐故纳新的气魄,也需要严谨规范的操作。和谐的生活应由和谐的语言来承载,既兼顾主体性与多样性,又兼顾沟通和保护。从今天起,本报刊发“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系列报道”,以帮助大家在树立起应有的母语自尊和母语认同基础上,传承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中华优秀文化。 

  “2010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刚刚公布,150个流行语折射出社会流行的信号、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

  稍前出版的《200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2009年396个新词语诞生。

  或许,每个人会在不断冒出的新词语中慨叹国人语言创造力的充分施展——差不多就是一天一个新词。

  不经意间,悄然产生了诸多新的语言应用学科和语言职业、语言产业。

  当生活与语言合二为一,你是在生活中看到语言的奇妙变换,还是在语言中看到生活的丝丝痕迹?

 

  网络新词,生生不息

  新词语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作为社会变化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新词语凸显了社会生活中“动”的一面,也凸显了语言的动态变化。

  如今,网络上产生的新词语不再局限于带着游戏、戏谑色彩的“斑竹”、“囧”、“槑”、“雷人”,也不再仅仅是满足具有网络传播特点的“沙发”、“楼主”之类。无论是“躲猫猫”、“楼脆脆”、“寂寞常”,还是“被就业”、“钓鱼执法”、“开胸验肺”,或是“微博”、“给力”、“蒜你狠”、“豆你玩”、“西毕生”,无不是各种社会矛盾、思想理念的显现、纠结、碰撞。

  网络词语直接与社会生活融合,直接向传统媒体植入。

  “被”,一个寻常的字,却在2010年揭晓的“汉语盘点2009——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中国与世界”活动中,当选为年度国内字。

  “被增长”、“被满意”、“被捐款”、“被代表”、“被就业”……这一系列的“被××”频繁出现,以至于人们不由得惊呼,“被时代”的到来。

  在现代汉语中,“被”字的基本用法是与及物动词搭配,表示被动的意义。新兴的“被××”打破了传统,发生了异变,可以跟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及物动词搭配使用。它表达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意义,传递出公众对“强加于人”的某些现象、做法的不认同,是他们对自我权利的吁求。

  无论是昙花一现,或是对词汇的正常读音和规范写法、用法造成冲击,一些词汇让人费解,抑或进入汉语常用词库,在社会变迁中,年度新词语无疑是一部草根绘就的碎语编年史。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人应如何对待中式英语?看看学者怎么说
· 拼音成为英语单词 中式英语 风靡全球
· 央视记者用中式英语采访非洲官员 网友:气死英语老师
· 外国人追捧中式英语 “long time no see”成标准
· 2013文化脉动: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
· 汉字书写将纳入高校语文课
· 告别“提笔忘字”的尴尬 重拾“汉字之美”
· 如何拯救汉字书写?从基础教育入手最可行
· 汉字书写训练亟待加强 学生应利用暑期练书法
· 电脑时代遭遇文字传承难 学生书写水平集体下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