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16日电(记者李斌)在清华,学生可以在网上注册、交费及购物;在北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借书、阅读公告……随着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化,“数字校园”正逐渐走进我国学校师生的日常生活。
记者从今天举行的第一届“校园网发展论坛”获悉,始于1993年的校园网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2000年后商业网站的热潮带动了校园网的发展。校园网不仅包含局域网和广域网、网站和网页的建设,也开始关注网络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系统,如远程教育系统、多媒体点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电子图书馆系统等,也就是说,不再仅仅是将学校“接入”网络,而是尽可能地将学校的运作“搬”到网上来,实现校园教学、科研、后勤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把校园“搬”上网络,让数字“走”进生活,正成为我国越来越多高校和中小学校的选择。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直接引导和推动了校园网。截至目前,这一网络已经通达内地的160个城市,联网的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达900多个,联网主机120万台,网络用户800多万,成为国内仅次于中国电信的第二大互联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校园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说。
我国校园网建设发展迅速,正在此间参加论坛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一方面是“光生不养”,校园网在国家投资建成后缺乏运行经费,普遍出现了“建设有钱,运行没钱”的情况;一方面是校园网管理必须加强,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也避免网络资源被大量闲置。
上海中医药大学网络中心陈韶明呼吁,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大多处于单机或联机的水平,远没有达到网络化应用和管理的程度。如果把硬件环境比作高速公路,把教育资源比作汽车,那么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更多的“汽车”,“重硬轻软”的现象必须尽快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