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每周上网时间及上网学习时间
|
几乎没有 |
2小时以下 |
2-4小时 |
4-6小时 |
6小时以上 |
每周上网时间 |
1.2% |
6.0% |
20.2% |
32.1% |
40.5% |
每周上网学习时间 |
6.0% |
42.2% |
37.3% |
10.8% |
3.6% |
针对网络在本课程中的5种主要应用形式,我们分别调查了学生的使用频率、作用大小和喜爱程度,它们分别是:(1)阅读网上电子教材;(2)在线交流讨论;(3)小组合作完成课题作业;(4)小组成果发布展示;(5)搜索浏览与本课有关的互联网站点。我们让学生在李克特式四点量表上评定每种形式的使用频率(1极少 2较少 3较多 4极多)、作用大小(1极小 2较小 3较大 4极大)和喜爱程度(1不喜欢 2基本不喜欢 3比较喜欢 4非常喜欢)。下图说明了学生的总体反应情况。
图1 学生对5种网络学习形式的使用状况(四点量表1-4)
方差分析表明,学习者对这5种应用形式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F(1, 83)=46.83, p=.000),学习者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小组合作完成课题作业,最低的是在线交流讨论和阅读网上的电子教材,学习者对这5种应用形式的作用的评定以及喜爱程度均存在与此相同的趋势。
3.2 网上协作探究学习行为
在问卷中,我们从8个侧面对学生的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做了具体了解,表2描述了学生在李克特式六点量表上的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总体评价等级为3.58(SD=0.67),接近六点量表(1-6分别代表最消极-最积极的六个等级)的中间值(3.5),体现出很微弱的积极趋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较少利用网络与教师及同学交流讨论,较少对同伴的网上发言发表评论意见,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以及小组间的互动上都不够充分,有待通过组织引导进一步加强。
表2 学生的网上协作探究学习行为分析(六点量表1-6)
具体项目 |
平均值 |
标准差 |
1. 我经常通过网络与授课老师联系。 |
2.43 |
1.16 |
2. 我经常围绕着这门课的内容在网上与同学交流。 |
2.74 |
1.21 |
3. 我在完成作业时收集了很多相关资料。 |
4.93 |
1.06 |
4. 在完成作业时,我对收集的资料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加工。 |
4.39 |
1.10 |
5. 我们小组在完成作业时几乎没有做什么讨论。 |
3.39 |
1.40 |
6. 在我们小组的最终报告中体现了我的重要贡献。 |
4.21 |
0.98 |
7. 我在网上认真阅读了其它小组的成果。 |
3.88 |
1.13 |
8. 我经常对其他人的成果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 |
2.48 |
1.14 |
总 体 |
3.58 |
0.67 |
注:项目5是反向题,在计算总体平均值、标准差时已对它做了逆转处理。
3.3 对网络应用效果的评价
表3描述了学生在李克特式(1-6分别代表最消极-最积极的六个等级)上对网络应用效果的评价。总体而言,学习者对网络应用做出了较为积极的评价(M=4.04, SD=0.87)。尤其是,学习者感到网络较好地扩展了这门课的信息量,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总体上网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相对而言,在利用网络促进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上仍显得不够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