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学习者特征变量对网络应用效果的回归效应
自变量 |
标准化β |
t |
显著性 p |
常量 |
|
.776 |
.468 |
IT技能 |
.398 |
4.396 |
.000** |
自主学习能力 |
.065 |
.730 |
.468 |
视觉型风格 |
-.359 |
-396 |
.693 |
听觉型风格 |
.019 |
.035 |
.972 |
动觉型风格 |
.070 |
.105 |
.917 | 以上学习者特征变量对于网络应用效果的总体回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R2=.399, F(5, 83)=10.377, p=.000)。具体来说,学习者的IT技能对于学习者的网络应用效果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自主学习能力和三种认知风格变量的回归效应均不显著。
4讨论
在本课程中,我们主要将网络作为教学的促进性工具,核心模式是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学习,即结合课程中的重点内容设计探究性主题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性活动,进行组内协作和组间互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利用网络进行效果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同学、教师讨论交流,在网上发布自己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报告,相互评论。本研究集中考察了学习者的网上协作探究学习及其与学习者的IT技能、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不同认知风格之间的关系,下面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4.1 关于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分析
针对网络在本课程中的5种主要应用形式,我们分别调查了学生的使用频率、作用大小和喜爱程度(图1),结果显示,使用频率最高、发挥作用最大、学习者最喜爱的应用形式是小组合作完成课题作业,这基本反映了本课程以协作探究为特色的网络应用方式。但结果同时显示,学习者使用频率最低、最不喜欢的应用形式是在线交流讨论。另外,对学习者的协作探究行为的具体分析表明(表2),他们对自己的协作探究学习行为的总体评价等级为3.58(SD=0.67),体现出很微弱的积极趋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较少利用网络与教师及同学交流讨论,较少对同伴的网上发言发表评论意见。学生对网络应用效果的评价(表3)表明,学习者对网络应用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尤其是,学习者感到网络较好地扩展了这门课的信息量,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但是相对而言,在利用网络促进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上仍显得不够充分。所有这些结果说明,尽管本课程努力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课题的方式来促进学习者的协作探究活动,但学习者并没有完全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进行很充分的交流讨论。在完成课题时,学习者进行了积极主动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对收集的资料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加工,但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以及小组间的互动上都相对不够充分,有待通过组织引导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有赖于网上沟通工具的改进,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更完善的教学设计。
网上协作探究学习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为了实现有效的协作探究学习,教师及教学设计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创建基于网络的活跃主动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称为“学习社区”)。所谓学习共同体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才能形成。设计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应突出解决好以下问题:[viii]
(1)主题任务的设计: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作为活动的结果,各个学习小组能够提交一份“产品”或“作品”,进行相互交流。教学设计者要对所设计的各种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侧面和变量,决定相应的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