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考试新闻
中国大学校训分析:“学”“德”均被突出
2013-06-05    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大学校训是大学针对组织内部全体成员制定的具有导向、激励作用的语汇,是大学培养专业人才、探索高深知识、进行社会服务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一所大学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价值认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实事求是”……这些承载着办学理想与价值追求的经典校训,不仅为一代代高校学人树立了矢志奋斗的标杆,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载体。

  

  校训由来已久。从秦汉儒学到唐宋书院,类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国历代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智慧,诸如此类形式工整、寓意深远的文句渐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标示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渐形成大学校训。19世纪末中国出现第一批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校训成为每所大学应有必有的育人之纲。无论是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还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等,这些经典校训均与大学的精神气质同根同源、共生共荣,成为砥砺优秀青年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也是映射现实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对大学校训的透彻研究,意味着对大学核心精神的深入解读、对社会文化方向的精准掌握,从而能够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训是培育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本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112所“211工程”高校的校训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各大学的校训、学校所在地、校龄、专职教师人数、学生人数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大学校训、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校训体现的大学精神

  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大学校训反映出的大学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个多世纪风云变迁的生动写照。

  1.“德”“学”“行”“实”“新”“济世”“强”“真善美”“诚朴勤仁”9个关键词最常被提及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从多个维度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统计发现,“德”“学”“行”“实”“新”“济世”“强”“真善美”“诚朴勤仁”9个关键词在中国“211工程”高校校训中最常被提及。在这些关键词中,“学”的出现频次最高,为56次;其次为“德”,出现35次;再次为“实”“诚朴勤仁”“行”“新”。“学”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和立校之本,高校以“学”为“业”,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恪尽职守、服务社会的“敬业”精神,更生发出大学在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最高层次价值中的责任担当。“德”是“以德为先”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既在个体层面融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友善”元素,又在社会层面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此外,“真善美”“诚朴勤仁”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为人准则交相呼应,“济世”“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时代要求不谋而合。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尊重与遵循,也显示出大学校训与时代主旋律之间的互通共融。

  2.“学”“德”是“211工程”高校校训体现的最鲜明特征

  从统计的数据中发现,“211工程”高校校训体现的精神以“学”“德”为最鲜明特征:“学”是通向“德”的基础,“德”是“学”的内在体现,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中国大学培育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学”是中国大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学”体现了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功能,不仅是大学广泛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方式,还包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学习,即学的风尚、学的态度、学的方法。

  “厚学”是统计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体现了国家、社会、学校、师生对教育的重视。倡导学习风气是社会的责任,提供学习环境是学校的使命,求学治学是师生的本分,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勤学”“笃学”“励学”等关键词反映了大学对师生学习态度的要求,典型的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博学”“精学”是大学对师生学习方法的要求,众多“211工程”高校将“博学”和“精学”作为校训: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辽宁大学校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博学”与“精学”相结合,体现了当代知识经济浪潮中,中国大学育人理念的题中之义。

  “德”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德”从育人的角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崇德”“明德”“立德”。

  “崇德”是“明德”“立德”的前提,社会尚“德”,学校崇“德”,师生才能在求“德”上达成共识。东华大学的“崇德博学,励志尚实”,北京化工大学的“宏德博学,化育天工”即是此意。“明德”意即明晓美德的内容,只有认识了“德”的内涵,才有“立德”的方向,如福州大学的“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立德”是“崇德”“明德”的最终目标,“德”作为一种信念,融入每个人的言行中,成为人们的精神底蕴,才能说完成了“立德”的要求,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研究发现,“211工程”高校校训凝聚的精神与价值多样统一,除为“学”修“德”以外,还包含“真善美”“诚朴勤仁”“济世”“强”等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契合度。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校训中的“关键词”:揭秘名校背后的故事
· 中国256所大学校训调查:192所是四词八字口号式
· 标语口号式大学校训 有何实际意义
· 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认为校训缺个性
· 勤奋 求实 创新 团结 大学校训缘何如此相似?
· 您的大学校训是什么?
· 对话北师大党委书记刘川生:教师当“为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