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
技校的困境
2002-04-23    记者 刘万永 李菁莹

字体大小:

  在技术工人最短缺的今天,技校却衰落了。

  在师资比较整齐、设施比较健全的公办技校一家家关门的同时,各类因陋就简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却红红火火地开办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政府劳动管理部门和各地技校的领导们在思考,在探索……

  一位年轻人投书报社痛诉:“上技校,是我一生最大的错。”

  他说,技校毕业生的标记,不仅使他事业上发展无望,更让他在爱情中备受煎熬。

  他追问道:“难道你能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上技校、当工人,走在下岗、失业的人群中吗?”

  上技校就意味着只能当工人,当工人则意味着低人一等,甚至下岗失业、生存艰难、爱情多劫。如此这般,谁还愿意上技校?!

  暂且不说这位年轻人说法的对与错。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技校招生是越来越难了。有一个贫困县,1999年,在近6000名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中,报考技校的不足20人。2001年,某市38所技校有10所关停并转,剩下的20多所也难以为继。更让人吃惊的是,陕西省省部级技校招生统考时,在西安一个考区,虽然有800名考生报名,可最后竟只有两名学生参加了考试。

  陕西省建材技工学校招生办主任张志林甚至不愿回忆1997、1998两年的日子:自己拿着学校的招生简章到各县劳动部门联系,人家理都不理。面对一年甚似一年的严峻形势,从事招生工作多年的张志林“感到技校走到了尽头”。

  不止是张志林,陕西省大多数技工学校都在这几年遭遇了强劲的寒流。该省目前在册的技工学校有178所,从1996年开始,招生量直线滑坡。10年前一年报名14万多人,招录六七万人;到2000年,全省报名仅1.3万人,招录不到1万人。

  学校招不来学生,毕业生又分不出去,很多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到了难以开学的程度。在陕西,三分之一的技校勉强维持生存,三分之一的技校已名存实亡。“寒流”是全国性的。今年3月25日召开的全国技工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上公布的统计信息表明,从数量上看,全国技工学校数量在不断减少,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4500所减少到了3500所,一些大型企业所办的直接为自己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为避免与母体分离,纷纷摘牌停止向社会招生。从1997年开始,全国技校招生数量持续走低,到2000年,全国招生人数降至50.4万人,下降了22.9万人。

  招生数量的锐减,使得技校大量教学设施校舍闲置,教师另谋出路,教育存量资产流失严重。

  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寥寥无几,几乎到了“停业”状态。为了生存下去,有的改为普教,有的与大学联手,有的采取各种手段招揽水平低下的学生,有的干脆改名换姓。

  招生难,安置难,办学难,正深深地困扰着技校的发展。

  “入学=就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技校也有辉煌的过去。”陕西省技工学校指导中心副主任张延成在回顾技校的发展历史时说。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办以来,技校一度非常红火。不管是由国家部委办的,或是由行业或企业办的,在劳动力按计划分配的时代,招生就等于招工,进入技校就等于已经就业,意味着成为拿国家工资的工人了。广州石化总厂1985年创办技工学校。创办之初,总厂即提出“变招工为招生”的口号,要求新工人必须从技校毕业生中录用。至今,石化技校已为总厂输送毕业生3000多人,该厂生产装置一线的操作工85%来自石化技校。

  那时,技校的大门是高贵而又充满诱惑力的!

  然而,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有企业改制,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国有大中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逐年减弱,技校生就业的主渠道日渐不畅。

  广州石化技校过去每年要为总厂招生4个班,随着总厂改革深入,技校招生任务骤减,逐渐减到每年一个班。最近两年,技校已停止为总厂招生。

  国家劳动用工制度在近20年也发生了4次转变。从统招统分,到国有、集体、个体三结合,从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机制,再到目前比较纯粹的市场主导,“升学即就业”的好日子已经再也找不回来了。

  教育局管中专 劳动局管技校

  4月6日,广东省举办了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展示会。然而,红红火火的展示会却激起了当地众多技校校长的愤怒———打着“职业技术教育”旗号的展示会,竟不准技工学校入内!

  原因很简单:这是教育部门主办的展示会,面向的是教育系统的高职、中专等学校,属于“劳动口”的技校当然进不去门。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秘书长陈亿洲,多次向记者提及那些令他愤怒不已的“不平等”。

  例如招生。技校属于劳动部门管理,但招生归教育部门管,很多县里的教育局根本不让技校到中学招生。为了招生,各家技校煞费苦心,私下找关系好的中学校长,在学生毕业前多介绍介绍技校。而给高额回扣,早已是技校普遍使用的招生手段,招一个学生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到招生季节,学校全员发动,老师、学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亲朋好友一个都不放过。

  再说就业。同样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毕业,中专生和技校生却是两重天,一个是干部身份,另一个是工人身份;一个可以通过评职称步步高升,另一个就是干到老,也还是工人。而且,从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工,往往需要20多年,就算是磨成了高级技工,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往往也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干部。

  这一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升学观念。目前,城镇进入中等教育阶段的适龄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求学人口总量在减少,而大学在扩招,各类民办院校、自考、电大、函大也纷纷超招,短期培训、出国深造等等新的受教育途径开辟出来,生源大战愈演愈烈,谁还愿意让家中惟一的孩子选择技校而“贻误终生”?

  于是,目前学生报考选择的序列依次为:大学本科、大专、民办高校、中专,最后才轮到技校。“我们不得不拾捡别人不要的生源”,技校招生的质量和数量为此大打折扣。

  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不论什么岗位、什么职业,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也严重影响了技校学生就业。

  更有一些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宁肯花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高薪去聘请技术专家,也不愿花几百元、几千元去培训一名技工。

  资金匮乏成为制约技校发展的瓶颈。主管部门或企业投入的办学经费,校办产业收入和学杂费是技校的主要经费来源。而随着行业、企业本身不景气,经费投入逐年减少;学杂费也由于生源萎缩而日益捉襟见肘。此外,技校还不得不承担其他同类学校不必承担的教育附加税费等。

  酒店专业仍在学习招待所课程

  外部因素不是主要的。在西安市服务学校校长王勇看来,技校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对市场反应太迟钝。

  1994年王勇出任校长时,该校面临的情况是:从1990年开始的4年间,学校的专业设置由10个萎缩到了3个,全校有140名老师,学生却只有110人。有老师开玩笑说:“我们带上‘研究生’了。”

  王勇做企业出身,他管理过的几家饭店曾荣获质量管理奖、省级先进企业等称号。用企业家的眼光看学校,他总结了招生难、就业难的四大病因———

  一是办学理念不适应,教职工大都对市场经济及其特点不甚了解;对国家取消统招统分和减少拨款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二是教学方法、专业设置不适应,专业老化,教材陈旧,学制过长,实习条件简陋,毕业生很难适应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三是教学管理工作不适应,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分配仍是大锅饭;四是办学思路不适应,关门办学,靠上级拨款,分指标,等生源。

  技校学生是直接为企业培养的,应该知道企业发展的现状。但王勇刚到西安市服务学校时却惊讶地看到,老师还在教宾馆客房服务专业的学生“笤帚要放到客房的门后边”、“往房间送开水要注意礼貌”之类的内容。在一个遍地大酒店的时代,在西安这样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学校的教学内容竟然还停留在办招待所的水平上,怎么适应社会的需求?

  长期以来,技校主要为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培养技术工人。随着国有单位用人需求萎缩,其他多种经济成份企业用人需求增加,工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工艺提高,以及三产份额增大,技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培训领域狭隘的缺陷日益突显。传统的专业设置、僵化的办学体制、单一的师资素质以及老化的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困扰,像阴影一样笼罩着技校未卜的命运。1998年,在全国4362所技工学校中,有814所技校因此而停招。

  技校的出路在哪里?难道真的已走到尽头了?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技工培训:低潮过后是高潮
· 青岛三千高考落榜生争上技校
· 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吃香
· 不交待恶作剧者被罚跪 两技校生怒告校方侵权
· 贵阳大学毕业生回头念技校
· 海南技校:不交学费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 上海技校门庭冷落
· 山东近千大中专毕业生上技校
· 上海:新技校以工人李斌的名字命名
· 第三只眼睛看技校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