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6月4日电
五、六月份,各种资格考试、职称考试相对集中,加上高考在即,各种打着考试概念的产品和服务广告又隆重登场,一场争抢考试商机的大战正在进行,“考试经济”再次成为众商家热炒的概念。但令人担忧的是,在众商家的追捧和考生狂热需求的推动之下,“考试经济”渐渐偏离理性的轨道,产生出许多侵害考生利益的现象。
目前在各大城市,考试已成为一股常年不衰的热潮。培训机构、出版机构和医药保健品企业看准考试热潮带来的商机,围绕着各个环节大做文章。湖北省文都教育培训中心经理冯建平告诉记者,该培训中心的考研冲刺班今年共办了3期,平均每期近3000人,粗略一算,仅听课费的收入就不下100万元。据了解,1997年至2000年期间,办考研培训班的利润率高达50%,2000年以后的办班利润率仍在13%到20%之间。
较高的投入回报率让一些商家不惜大肆发布虚假广告或提供伪劣产品,严重侵害考生权益。一位曾参加过两次律师考试的考生说,我国多部法律都进行了修改或修订,但在某些司法考试图书中,有关解释引用的居然还是原来的法律条文!有些书甚至是从以往的律考书中直接“扒”下来的,只是把顺序进行重新组合,换成2002年的封面而已,考生稍不留神就会耽误自己。
有些培训机构为了创收打着名牌学校的名义,乱办培训班、滥发文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固定办公场所、专用教材、50万元的注册资金以及教育部门的审批,才能兴办培训班。然而,各地对于各类培训机构的具体数量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就收费而言,各培训机构更是标准不一,高低不等。部分省市物价局的人士表示,物价部门只对夜大、电大的收费有明确规定,而对社会上的短期培训班,如考研辅导班、电脑培训班、四六级英语辅导班等并无统一规定,各培训机构大多根据自己情况自行确定收费。
一些保健品也随着“考试经济”火爆起来。一些补脑类保健品在考试旺季到来之际分外活跃,广告开始在超市、电视、广播里频繁出现。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补脑保健品的宣传过多过滥,并且夸大其辞,热衷于迎合考生心理需求进行大肆炒作,许多消费者表示只是为了花钱买个心安。
商家为了做大考试市场“蛋糕”,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热衷于迎合考生心理进行炒作,盲目夸大考试的作用,使得许多人产生只有多考试拿证书才能够提高社会竞争力的错误认识。重庆师范学院一位大三学生告诉记者,他已经通过各种考试拿了三个证书,虽然有些证书也许根本用不上,但社会上考试成风,学生如果在求职时拿不出来几个证书,就觉得低人一等,没有竞争力。
企业界人士说,以前单位招聘员工由于缺乏测评标准,往往把证书作为衡量应聘者能力的标尺,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健全,用人单位已经越来越注重对员工全面能力的考察,而不再是简单地依赖证书来评判员工的素质,考生应正确看待考试作用,避免盲目热衷考试追求证书。
西南师范大学一位教育学学者指出,考试市场过热会对考生造成伤害,现在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整天盯着社会上什么考试最热门,根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学科的学习上,从而荒废了学业。他认为,当前遏制考试市场炒作之风盛行的有效手段是加强监管,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对培训、出版、保健品等“考试经济”范畴内的企业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另外,从长期来看,只有考生正确认识考试目的,摆正求职心态,才能从根本上恢复考试市场的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