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把技工学校作为农村贫困家庭脱贫“孵化器”的计划今秋开始在广东实施。从今年10月份起的4年里,每年将有5000名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进入广东的47所重点技工学校,享受全免费的技术教育。政府期望,待他们完成为期3年的技校教育后,能成为各自家庭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据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制定的《广东省技工学校承担智力扶贫任务的实施方案》,该省将从今年秋季开始的连续4年里,总共安排2.1亿元财政专款,用于资助总数两万名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进入技工学校接受免费教育,每生的资助额平均1万元。这两万名贫困生的教育任务由广东省的47所重点技工学校来完成,省政府将根据各校每年招收的贫困生名额拨付每生3500元的费用,成本中超出部分则由当地财政及学校分担,受助学生将基本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就可完成学业。承担了这一任务的学校将按照对口招生计划和择优录取原则独立开展录取工作,招生对象是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但原则上每户贫困家庭只能有一名子女享受免费技校教育。首批5000名的受助学生将在今年国庆后陆续入学。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里,虽然广东整体经济发展迅猛,多项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但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一部分家庭生活在贫困之中。截至2001年底,广东省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的贫困家庭尚有86万户,涉及人口超过四百万人。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将技校作为对农村贫困家庭扶贫脱困的“孵化器”,是受到近年来社会上技术工人日益“吃香”和广东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等现实情况的启发。目前,该省有186所技工学校,20万名在校生,其中高级技工学校17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2所,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5%以上。
这位负责人指出,该省以往的“造血”性扶贫工作中,都过于强调对这些家庭的劳动力就业安排,直接安排这些家庭中年轻人就业,或者做些简单的“短平快”培训后就安排就业,结果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他们仍然无法胜任工作,或者没有发展潜力,不但没有达到“造血”的目的,反而在结婚成家后又成为新的贫困户。
因此,从1998年起,该省重新提出“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智力扶贫工作思路,通过要求地方政府和技工学校采取形式多样的“减、免、助、补、奖”措施,尝试性地招收部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技工学校,学到扎实的技能后,再推荐到珠三角或扶贫开发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介绍,不少受助的技校学生目前已成为企业里的技术骨干和家庭中的经济支柱。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一次在开平考察时,对这种扶贫形式表示充分的肯定,认为“不但新鲜有创意,而且能够避免返贫,是实实在在的造血型扶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