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有30.24万名初中毕业生走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这在江苏职业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经过几年的调整改革,江苏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走出低谷,抢得了新一轮发展的先机。
抢得新一轮先机
上世纪90年代,当职业教育在全国出现滑坡的时候,江苏教育界却把这段时期看成职业教育“蓄势积能”的机遇期,并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来对待,着手对职业教育进行适需性和战略性调整。
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取向的战略性调整,就是把规模调大、专业调强、布局调优。同时,启动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工程,把职业教育做精彩,使学生升学路畅、就业路宽,终于抢得职业技术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先机。
在此基础上,江苏省近年来打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按照市场需要,撤消、合并职业技术学校近200所,每所学校平均学生规模从原来的710人增加到1180人。累计核销合并43个专业,新增紧缺专业31个。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去年达23.3万人,今年超过30万人,与高中阶段普通教育招生人数之比大体保持在1∶1。
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稳步改革,反过来又推动着江苏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九五”以来,江苏各级职业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75万人;全省初、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从“八五”初期的70∶27∶3提高到去年的38∶54∶8。
江苏在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还出台了一个创举:苏北的30多家职业学校与苏南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把他们培养的职校生向苏南输送,既解决了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有效缓解了苏南熟练技工的短缺。
建多渠道投资体制
江苏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省财政每年都安排15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建设骨干职业学校。1995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贴息经费,支持各市利用银行贷款建设职教中心重点实验室。到目前,江苏省职教中心总共利用银行贷款12亿元,省财政贴息金额达5058.5万元。
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透露,省财政将逐步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03年计划安排300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农村和苏北发展职业教育。各市、县、区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并且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并列入成本开支。这样,江苏就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渠道投资体制。
在地方政府的统筹下,江苏目前已经建立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区域性教育体系,逐年加大高校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口招生的规模,并引入5年一贯制教育模式,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初步建起职业教育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据介绍,江苏省高校招生规模今年达到24万人,其中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招生数达2.1万人,占中等职校应届毕业生的10%以上。
持证上岗是刚性保证
在当前高级技术工人异常短缺的背景下,苏南一些职校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现象,给很多地方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认为,江苏职教的繁荣,归功于近几年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居丽琴表示,改革首先要在全社会转变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就是要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最大限度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常州近年来提出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的成才观,并在教育制度上加以落实。这一点在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事业中得到了体现。
除转变教育和就业观念外,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严格推行技术岗位职业资格制度,是强化职业教育地位的刚性保证。我国已经确立“先培训、后就业”的资格准入制度。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制度在许多地方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现象表明,技术岗位就业资格制度执行比较好的地方,其职业教育一般比较发达。
这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苏南投资的外资企业,就很看重这里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采访中,不少投资者反复强调这样一种观念:一地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是确保迅速提供足够且合格的人力资源的关键。因此,市场化、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
江苏省最近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作出明确规定,要求严格执行上岗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以顺利实现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