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院校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培训,把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我国职业教育将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新的机制和办学模式。
这是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23日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启动仪式上透露的。吴启迪说,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事业单位有责任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见习和实习。
吴启迪指出,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应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院校将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针对生源状况和工作实际需要,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职业院校要及时把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吴启迪说,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机制,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方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一些职业院校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率的做法,吴启迪强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院校主管部门应按照有利于满足就业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有利于办出专业特色的原则,完善对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将由现行的3年逐步调整为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