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高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高职院校不仅要传授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也要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任务,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健康个性,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有教养的人”、“和谐的职业人”。
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不仅是一个懂技术会操作的“职业人”,更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本报记者张学军摄
“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够树起文化育人的大旗,表明我们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和提升,已经从单纯强调技能技术提升到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这适应了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2月6日—7日,由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主办、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以“融合·创新·特色”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高职教育文化育人高端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如何用先进的文化育人理念引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推进高职院校文化大发展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模式、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0多位高职教育专家和高职院校代表研讨的焦点。
改变培养“工具人”局面已是必然之举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高职教育存在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倾向,人文教育缺失、职业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导致毕业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普遍不理想,已引起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来自麦可思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就业质量折射高职毕业生职业吻合度较低、离职率较高、工作换岗率较高。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立华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从事基层服务和管理工作,企业普遍对毕业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程度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比较满意,但对于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则并不十分认可。换句话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人文素质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要。“虽然高职毕业生因为对某项技术操作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技艺而得到录用,但由于人文底蕴不足,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面临被淘汰的威胁。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在求职面试和工作期间适应能力、胜任度、创造力方面都占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