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TOPCARES-CDIO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上)
“在这里,我们时刻能感受到成长,这在高校中是很独特的。”已经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当了6年教师的熊耀华,说起自己在这所民办高校计算机系的从教经历,感慨万分。他原来在中部地区一所公办高校当老师,后来考上研究生,毕业后,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他,谢绝好几家大企业的邀请,来到让他“不断成长”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因为之前有着公办高校教师的经历,熊耀华经常将自己现在的学校跟公办高校进行对比。一开始,他有些困惑,民办高校的定位在哪儿?老师凭什么能教出竞争力较高、对社会有价值的学生?这些学生凭什么能跟公办高校的学生竞争……带着这些问题,熊耀华感到自己时刻在摸索着教学,这种摸索让他感到自己“不断在成长”。而给他带来成就感的另一个原因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其实,熊耀华所思考摸索的,正是年轻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10年来不断在探索的。正是在集体探索的氛围下,学校对每一名教师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只有老师知道自己要怎么教、教出什么学生,学生才能更快成长,学校才能更好地创造学生价值。正因如此,熊耀华等老师,经常被学校派到各个企业学习经验、了解社会需求,在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实现价值。
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看来,学校创建10年来,从一个高职院校到独立学院,再到今天的普通本科高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坚持了最核心的理念: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强调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从2008年起,学院开始探索适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CDIO教育模式。
引进CDIO:破解行业难题,迎接新的挑战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and Alice Wallenberg 基金会近2000 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成立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
在温涛看来,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据了解,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CDIO组织,其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教学大纲,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来说,引进CDIO的教育模式,原因有多方面。
其一,“两旺”“两难”问题在IT行业仍旧存在。随着全球IT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行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和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高校IT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下降,这就造成了“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旺两难”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匹配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IT产业的发展,IT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仅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还非常注重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造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非业务方面的素质,因为这些素质影响着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培养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统一和谐发展的应用型IT人才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其二,这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本身的发展定位密切相关。在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院校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挑战和任务,如何充分发挥学院产学合作办学优势,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实现有特色、高水平IT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已经成为摆在该校面前的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把自己定位为IT应用型大学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十年来的探索为引进CDIO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温涛介绍,2000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刚建校时,创建者就一边盖房子,一边研究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理念、方法、知识体系,研究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几乎是建设阶段的首要任务。此后十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一直不懈地探索着适应中国国情、适应民办高校校情的教育之路。而很多CDIO的理念,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十年的探索中,已经初具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