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基”目标如期实现,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从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提出“治本之策”,到高等教育告别部门办学,实现后勤社会化而跨越式发展……如果说,5年来的教育事业发展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么其中最亮丽的色彩应该是“改革”;如果说,5年来的教育成果是振奋人心的交响乐,那么“改革”则始终是其中的最强音!
改革:与时俱进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5年来,教育改革创新也不断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找寻新的起点。
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不断增长,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强化,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高涨,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不断变化的时代形势要求教育必须快速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教育不仅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基础,而且与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社会环境的优化息息相关。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分配体制的改革,则呼唤教育经费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政府机构改革使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细数教育改革的点点滴滴,人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育要增强生机与活力,就必须把学校从条块分割、政府管得过多、封闭办学、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必须改变那些陈旧的教育观念、落后的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以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借鉴和吸收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教育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1998年3月,上任伊始的朱镕基总理宣布,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1999年年初,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党和政府还相继出台了关于高校扩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教师住房建设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等重大举措。2001年、2002年,国务院相继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蓝图绘就,中国教育事业的航船加速前行。
改革:动力之源
实践证明,改革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近几年来,正是大力推进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和招生就业制度等改革,才使得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有了现实的支撑条件。
高等教育告别部门办学。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几年来,国家对500多所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实行地方和中央共建;在300多所高校开展了校际间的合作办学;先后将708所高校合并组建为302所多学科或综合性的高校。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优化了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
从1999年开始,在李岚清副总理直接指导下,高校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果,保证了高校扩招的顺利进行,使高等教育发展“瓶颈”得以突破。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2年3年间,全国新建和改建高校学生公寓430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高校学生食堂530万平方米,分别超过和接近建国50年累计建设面积的总和。有关人士评论,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改变了包分配的格局,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高考改革顺利推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3+X”的高考科目改革方案,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能力。教育部还在部分地区进行了春季考试的试点。同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了网上远程异地录取的办法,提高了效率,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治教的改革中不断增强。在2002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教育部取消审批项目26项,下放及改变管理方式9项,共占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42.1%,改革力度很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快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的步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日渐凸显。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重大改革。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并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目前,全国已有90%左右的县将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权限收归到县。中央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重点是支持中西部地区,两年内中央财政投入了30亿元,改造了15000所中小学,总计1700万平方米校舍。这些措施对于保障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局面,建立了地方统筹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改革:素质为本
回首5年,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在改革创新中得以扫除;而教育事业自身也在改革中继续突破陈规,开拓创新。素质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跨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党中央根据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对知识、人才、民族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如是说。围绕开展素质教育,教育部门改革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拓宽了德育的途径,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得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改革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制度。为了体现时代要求,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国家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8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一批新的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材已经出版,基础教育教材“繁、难、偏、旧”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从2001年开始,新的课程和教材已在部分地区试验推广,到2005年,全国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启用新课程教材。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正在按照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的要求推进。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也正积极进行改革,努力以新科学、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专业,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实践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基本素质。
在高等教育阶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教育部于2000年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大批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到2001年底,教育部已完成对222所高校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推动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各高校还大力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普遍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建立了32个人文素质教育基地。2001年,教育部提出了教授要上讲台、大力提倡使用新教材、引进国外原版先进教材等一系列措施,在181所高校批准建设964个重点学科。不断深化的改革,正有力地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优化了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结构,扩大了专业覆盖面,加强了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过去的5年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教育思想空前活跃,教育的生机活力显著增强的5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总结5年来教育事业发展时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摆脱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性障碍,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的春风让教育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改革的号角催动教育战线千帆竞进。在改革的大潮里,新世纪的中国教育航船必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